首頁>協商議政>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我是黨員
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丨建昌營村的“轉”型密碼
2024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達到9億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90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6萬元。這是內蒙古赤峰市元寶山區元寶山鎮建昌營村所遞交的成績單。近年來,這個曾因煤而興的村落先后獲評“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從資源型村莊到和美鄉村,建昌營村的蛻變秘訣究竟是什么?
建昌營村黨委書記姚志軍給出了答案:“村黨委始終堅持‘黨建立村、產業興村’的發展思路。”
為了有效應對產業結構單一、群眾訴求多元等新挑戰,建昌營村實施“網格化﹢積分制管理”模式:將11個村民組和產業集中區劃分為6個網格,每個大網格都由黨組織負責;并建立積分管理機制,通過“參與治理攢積分、積分兌換福利”的方式,引導群眾積極參與鄉村治理。
“積分獎勵就像一把金鑰匙,激發了村民參與村莊事務的熱情,真正做到了人人參與、人人受益。”姚志軍談及積分制成效時感慨頗深,“以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為例,鄉親們積極參與清理衛生死角、維護公共設施等工作,村莊的環境面貌得到了顯著改善。”
此外,村黨委探索了“紅色存折”制度,將黨員的積分管理與黨組織的考核評價相結合,進一步激發了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這些治理措施的創新,本質上是村黨委服務理念轉變的生動實踐。建昌營村黨委深入群眾問需于民,從原來的“我要村民如何”轉變為“村民要我如何”,實現了從管理思維到服務思維的跨越。
“轉”是建昌營村發展的關鍵詞,既體現在鄉村治理理念的轉變,也成為產業破局的關鍵抓手。
“轉”的是土地經營方式。2016年,建昌營村將所有耕地進行整合,并以公開競拍的方式轉讓土地經營權,使土地集中到幾個種植大戶及有實力的企業手中。村民既可分得土地承包費,還能以產業工人的身份重返土地,獲得勞動收入。
“轉”的是企業管理模式。建昌營煤業公司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增加1000多萬元;具有30多年歷史的建昌營飯莊,年上繳利潤從過去的10萬元增長到現在的25萬元;泰隆建材公司年生產高品質紅磚5000萬塊,銷往河北、遼寧等地……這些數字的背后,是建昌營村在元寶山區率先成立了村級資產管理公司,將村企業經營權以公開競拍的方式轉讓,實現合理流轉,盤活了閑置資產。
“轉”的是產業發展思路。建昌營村黨委與駐地企業黨總支合作聯建,打造以種苗繁育為核心,涵蓋綜合服務、康養休閑、民俗風情、物流倉儲等功能區于一體的中國北方國際種苗特色小鎮;舉辦“民BA”籃球聯賽,通過文體活動帶動產業融合。“2024年,這項賽事吸引了來自浙江、河北、貴州、遼寧及內蒙古5個省區的22支球隊,累計接待游客15萬人。同時有效促進了當地農產品的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農產品展銷會實現收益10萬元。”姚志軍介紹。
從煤塵飛揚的資源型村莊到如今產業興旺、治理有效的和美鄉村,建昌營村以黨建引領,將“蒙古馬精神”中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特質融入治理實踐,讓黨心與民心同頻共振,譜寫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本報見習記者 李佳珊)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