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統一戰線>要聞
以長三角先進制造業集群聯盟 推動區域協同發展邁向更高水平
26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橫跨大飛機、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新材料、高端裝備等前沿領域;一輛新能源汽車的零部件,竟能在4小時車程內實現全部配套……一個以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耦合為顯著特征的世界級產業共同體,正在長三角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加速成型。在前不久舉行的第七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上,滬蘇浙皖三省一市經(工)信部門攜手為長三角先進制造業集群聯盟揭牌,共同擘畫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宏偉藍圖。
長三角“攥指成拳”,先進制造業集群聯盟的揭牌成立,無疑是這片占全國經濟總量1/4的熱土上,區域協同發展邁向新高度的重要標志。它意味著長三角正以更高站位、更實舉措,推動區域協同從“物理整合”邁向“化學融合”,突破了傳統行政區劃的桎梏。以大飛機產業為例,南京專注于燃油系統研發,杭州承擔中機身裝配重任,合肥則在氧氣系統國產化方面取得突破,400公里半徑內集聚了全國超1/3的裝機配套供應商。這種“研發在上海、制造在周邊、服務在長三角”的分工模式,使得大飛機的國產化率從項目啟動時的10%大幅提升至如今的60%。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協同并非簡單的產能疊加,而是通過“訂單鎖定﹢資產穿透﹢資金閉環”的金融租賃模式,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緊密綁定,形成了一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命運共同體。
大飛機、新能源汽車、船舶海工等“硬核”產業在長三角的協同并進絕非偶然。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上海—蘇州、南京、杭州分列全球創新集群第5、9、14位,合肥更是以23%的科技產出增長領跑各集群。長三角實驗室體系已集聚150家全國重點實驗室,沿滬寧產業創新帶、G60科創走廊等平臺推動3年來,立項支持80余個聯合攻關項目,總投入超17億元。更關鍵的是,通過建立“創新增長聯盟”,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創新要素實現了跨域流動。這種集群效應正在轉化為國際競爭力,讓長三角在全球產業版圖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長三角先進制造業集群聯盟更深遠的意義,在于構建“創新共同體—產業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的演進路徑。當元蕩湖上的“蘇滬”界牌被象征性取消,當水鄉客廳·方廳水院成為“長三角原點”的新地標,唯有尊重空間一體化下的經濟集聚規律,才能充分釋放貿易創造、規模經濟、競爭效應等紅利,提升整體效能。這種融合不僅體現在產業層面,更深入到制度、文化等各個層面,為長三角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長三角先進制造業集群聯盟的成立,不僅是產業協同的升級版,更是區域治理現代化的試驗田。當前,聯盟已發布第二批12家長三角創新聯合體建設試點名單,涉及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戰略領域。然而,如何打破“創新孤島”,實現跨區域科研基礎設施的共享?如何避免同質化競爭,構建差異化分工的產業生態?如何建立全球供應鏈風險預警機制,應對外部不確定性?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就藏在元蕩湖畔的“無界之橋”中——滬蘇湖高鐵橋、元蕩公路橋、元蕩慢行橋、G50高速路橋四橋蜿蜒橫跨,不僅縮短了物理距離,更拉近了心理距離,讓“難見面的鄰居”成了“好走動的一家人”。
長三角先進制造業集群聯盟作為以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為主體,以共同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為目標,充分發揮一市三省產業基礎優勢,因地制宜、優勢互補、各展所長的強大平臺,將繼續發揮引領作用,不斷探索創新合作模式,加強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緊密合作,共同攻克關鍵核心技術難題,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推動區域協同發展邁向更高水平。
(作者系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委員、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 胡衛)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