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聚焦
從技能提升到生活保障——
委員呼吁完善中青年群體發展支持網絡7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與家庭核心支柱,當代中青年群體所面臨的成長瓶頸與發展需求,正引發廣泛社會關切。
圍繞這一群體在生育成本、住房壓力、職業發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多位全國政協委員深入調研、積極建言,為建立覆蓋人生各階段的人口支持體系貢獻創新務實的發展思路。
——編者
不久前,25歲曉琦開啟了在湖南長沙馬欄山人才公寓的全新生活,生活圈便利得令人驚喜:步行8分鐘就是生鮮市場,10分鐘通勤圈直達辦公區;樓下共享空間里,平價食堂與智能健身設備一應俱全;作為園區企業員工,她每月還能享受租房補貼。
據了解,在中共長沙市委組織部(市委人才辦)統籌下,長沙已組建20家“長沙青年人才驛站 大學生就業創業服務驛站”,累計服務2.8萬人次。
對這些青年來說,驛站是短暫歇腳處,更是夢想生根處。
“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便利與實惠,正是政策紅利轉化為青年獲得感的生動注腳。”全國政協委員、共青團上海市委員會書記上官劍表示,打造讓中青年群體“近悅遠來”的城市,需要切實幫助他們解決現實困難、緩解后顧之憂。
在調研中他注意到,在人口大量涌入的城市中,中青年群體尤其是剛剛步入職場的年輕人,往往容易陷入“區位與租金難以兩全”的住房窘境:經濟能力范圍內的租賃房源往往地處偏遠,而交通便利的核心區域卻又租金高昂令人卻步。
近年來,為解決青年人、新市民等群體在城市安居問題,相關部門在全國多個城市開展住房保障體系改革試點,形成了一批可復制推廣的創新經驗。
上官劍介紹說,以上海市閔行區“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為例,該項目創新性地構建了覆蓋園區青年、基層管理者等不同群體的梯度化租賃住房體系,不僅有效解決了產業園區周邊勞動者的居住需求,更通過“以房引才、以房留才”的模式,為區域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安居保障。
在他看來,長沙馬欄山和上海閔行的創新實踐都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放眼全國,保障性住房建設仍面臨供給總量不足、區域發展不均衡等問題,與中青年群體“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的殷切期盼相比,仍存在明顯的供需缺口和政策落地差距。
“當代中青年群體都渴望在工作之余找到歸屬感和家的溫暖。”對此,上官劍建議著力盤活存量資源,“建”“改”并行拓展房源,將符合條件的公房小區、產業園區配套住房等轉型為青年友好型租賃社區,在提升空間使用效能的同時,為青年人提供多元化、可負擔且有溫度的居住選擇。
他認為,要讓中青年等奮斗者真正實現“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的品質躍升,關鍵在于構建精準供給體系。
具體而言,就是通過創新“小戶型、低租金、優配套”的保障性租賃住房產品,建立與中青年收入水平相匹配的梯度化供應體系,讓快遞小哥、環衛工人等城市守護者,以及相關中青年專業人才,都能根據自身發展階段找到適宜的居住選擇,切實減輕“租房難、租房貴”的生活壓力。
與此同時,積極引導企事業單位、產業園區等各類主體以資金補貼、職工宿舍、對接房源等形式幫助中青年群體緩解住房壓力。進一步探索優化公積金提取政策,鼓勵更多金融機構推出適合這一群體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為其租房提供更多資金支持。
“目前,上海市文化人才之家以契合用戶需求的社區配套公共空間、服務活動,打造‘最懂年輕人’的城市青年品質生活新型社區,吸引了大量青年文化人才入住。”上官劍表示,要在青年居住較為集中的區域開辟公共活動空間,以需求為導向,有機嵌入學習培訓、交友聯誼、就業創業等社區服務,鼓勵青年在社區發揮自身專業所長、參加志愿服務、融入社區共治,從而實現與城市發展的“雙向奔赴”。
中青年群體作為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其就業狀況直接決定著個人職業發展和家庭生活質量。為切實解決這一群體的發展需求,各地政府正積極探索創新服務模式。
?兩個月前,在華北水利水電大學舉辦的“‘鄭’好需要你 未來皆可期”2025鄭州·大學生集中畢業典禮現場,鄭州市正式發布“鄭州青年卡”上線的利好消息。此卡專為在鄭青年量身打造,主要面向18至45歲來鄭青年提供人才政策咨詢、創業就業支持、生活優惠推送、青年主題活動等服務內容。
“這項創新舉措通過數字化手段,將就業服務、生活保障、城市融入等青年剛需整合為‘一卡通’解決方案。”在全國政協委員、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黨委書記王篤波看來,“鄭州青年卡”的創新設計尤其注重打通就業服務“最后一公里”,既要解決應屆畢業生從校園到社會的過渡痛點,也為外來務工青年提供了職業發展通道。
為這一利好消息感到欣慰的同時,王篤波也清醒地意識到,隨著高等教育普及率持續提升,人才培養結構與產業需求之間的錯配問題依然嚴峻。具體表現為,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興產業人才緊缺,而部分傳統學科畢業生卻在求職道路上四處碰壁。
在他看來,當前中青年群體在就業市場仍面臨多重障礙:一方面,就業信息渠道存在結構性缺陷,“信息繭房”效應與信息過載現象相互交織,導致人才供需雙方難以實現高效匹配;另一方面,部分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設置過多非必要門檻,包括但不限于性別、年齡、學歷背景等剛性條件,這些與崗位實際需求脫節的人為壁壘,進一步加劇了中青年群體的就業困境。
“需要多措并舉拓寬中青年就業創業渠道,健全就業創業支持和保障政策,破除這一群體就業的各種障礙,促進其高質量充分就業。”對此,王篤波提出了相關解決方案。
首先,要重點培育數字經濟、綠色經濟、創意經濟等新興經濟形態,充分發揮其就業吸納潛力,為中青年群體量身打造與其專業技能相匹配的優質崗位。
其次,要統籌城鄉發展需求,大力開發基層公共服務崗位,通過完善職業發展通道和待遇保障機制,構建“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層就業生態;建立健全就業跟蹤服務體系,為青年人才提供持續的職業發展支持。
同時,王篤波特別提出要從職業發展源頭切入,系統性地強化青年職業規劃指導服務。構建“認知啟蒙—職業引導—崗位對接”的全程化服務機制,為青年群體搭建職業發展的立體化支持平臺。
“幫助中青年群體全面把握數字經濟、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催生的新興職業機遇,深度理解基層崗位的職業發展路徑和成長空間,從而拓寬就業視野,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就業發展。”他進一步表示,要結合大數據、摸排等手段精準掌握高校畢業生求職意愿和就業狀況。要對就業有特殊困難的人員提升服務精細化程度,通過崗位推薦、技能提升、兜底安置等幫助其盡快實現就業。
此外,王篤波認為,要建立覆蓋中青年全職業周期的技能培訓體系,重點實施青年農民工技能提升計劃,并支持女性平衡工作與家庭。針對失業青年群體,提供“培訓﹢就業”聯動服務,對長期失業者開發保障性崗位。對于不愿工作也不愿接受培訓的某些中青年群體,可通過生活援助、技能培訓和心理咨詢等多維支持,促進其就業觀念轉變。
今年我國“世界人口日”主題為“婚育幸福起點 愛與支持相伴”。
在全國政協委員、重慶靜昇律師事務所主任彭靜看來,這一主題深刻把握新時代人口發展特征,為通過構建全鏈條生育支持體系,著力破解中青年群體面臨的婚育成本高、養育壓力大等現實難題,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提供了相關指引。
去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統計,目前已有超過20個省份在不同層級探索實施生育補貼制度。
“當前,我國已逐步通過擴大生育保險范圍、完善嬰幼兒照護體系、強化生育財政補貼等方式補齊生育支持體系短板,但生育支持政策的實施效果較為有限。”彭靜坦言,現有政策對中青年群體生育后所面臨的長期撫養成本、教育資源供給、職業發展保障等系統性挑戰關注仍然有所不足。
在她看來,回應中青年等適齡人群的生育期待,需建立政府主導、市場參與、社會協同的多方聯動機制,構建涵蓋從孕期保健到子女成年的全周期綜合支持網絡。
“生育只是人口發展的起點,關鍵在于后續的養育過程。如果公共政策僅聚焦于提高生育率,而缺乏對養育環節的系統性支持,那么即便短期內實現了生育率的回升,也難以從根本上解決人口發展的結構性難題。”彭靜表示,生育支持政策需從“促生”向“優育”轉型,讓更多年輕人敢婚愿育、優生優育。
為此,她建議構建“生育—養育—教育”一體化的政策支持體系,重點從三個方面發力:一是完善0~3歲普惠性托育服務體系,擴大社區托育點覆蓋范圍,降低家庭育兒成本;二是建立階梯式育兒補貼制度,根據子女數量和家庭收入實施差異化補貼;三是健全職場父母權益保障機制,包括延長男性陪產假、推行彈性工作制等措施,切實減輕育兒家庭的后顧之憂。通過構建全周期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真正實現從“能生”到“敢生”再到“優育”的轉變。
同時,彭靜認為,構建完善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推進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設,關鍵還在于充分發揮經營主體特別是企業的作用。
就此她提出要推動用人單位建立生育友好型彈性工作制度。具體而言,建議在哺乳期(產后一年)內為女職工提供包括“經濟補償性離職、職業保留期、靈活工時制、居家辦公”等多元化就業方案,既保障女性勞動者的職業發展,又兼顧企業經營需求,實現生育保護與人力資源管理的平衡發展。
“同時建議建立全國統一的生育津貼支付標準,將延長生育假、陪產假及育兒假期間的津貼統一納入生育保險基金支付范疇,切實降低企業用工成本。”彭靜表示,要通過政策引導“雙管齊下”,既鼓勵用人單位為育兒職工制定彈性工作制度,也要支持企業興辦福利性托育機構,讓中青年群體中的育齡家庭能夠“生得起、養得好”。(記者 趙瑩瑩)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