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統一戰線>民族宗教
天津市政協委員張瑾:丈量山河萬里 堅守健康之路
張瑾(左二)為民族地區群眾看病
“你看,這個腫塊邊界不清晰,形態不規則,而且后方回聲有衰減,這些都是惡性腫瘤的典型特征,但我們還需要結合其他檢查結果綜合判斷。”晨光穿透云層,照在風塵仆仆的天津市政協委員、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乳腺腫瘤三科主任張瑾的肩頭。此刻,她正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人民醫院,拿著超聲影像,手把手地指導年輕醫生如何準確地進行乳腺觸診,如何分析乳腺超聲和鉬靶影像。
從渤海之濱到偏遠民族地區,多年來,張瑾用扎實的足跡走出一條跨越千里的健康之路。
變“輸血”為“造血”
“霍城縣地處祖國西北邊陲,這里的醫療條件與內地大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乳腺癌防治工作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群眾健康意識薄弱,另一方面,醫療機構的病理診斷、技術更新等方面還存在短板,需要借鑒先進的經驗,提升乳腺癌規范化診治能力。”一踏上這片土地,張瑾便顧不上長途跋涉的疲憊,立刻投入到工作中,實地進行多學科診療技術指導、講座和現場查房。
說起為何會來到遙遠的霍城縣,擔任第十屆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的張瑾介紹,“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始創于1986年,是伴隨中國抗癌協會的創立,在同為九三學社社員、被譽為‘中國腫瘤醫學之父’的金顯宅教授倡議下成立的首批專業委員會,我作為其中的一員,為中國的乳腺癌防治事業貢獻力量,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帶著沉甸甸的責任,張瑾思考著如何更好地推動國內乳腺癌防治整體水平提升,最終經過多方調研,她將目光投向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
在張瑾的辦公桌前,有一張表格,上面列著乳腺癌專業委員會今年計劃巡講指導的20家縣域醫療單位,其中不乏廣西、貴州、云南、青海、甘肅、西藏等地的10余處少數民族聚居地。“這些地方醫療資源相對匱乏,一定要變‘輸血’為‘造血’。最好的醫療援助,是把技術種進需要的土壤,讓健康的種子在每一寸土地上生根發芽。”張瑾表示,將帶領團隊將乳腺癌防篩、診治、康復的全方位新技術、新流程推廣到民族地區縣域醫療單位,推動高端醫療資源下沉,惠及更多乳腺癌患者。
留下帶不走的醫療隊
四川綿陽北川羌族自治縣,是張瑾關注的重點地區。這里曾遭受過重大自然災害,醫療基礎設施和醫療水平有待于進一步提升。去年,張瑾攜手多位國內腫瘤、影像及病理領域臨床專家來到北川羌族自治縣人民醫院,捐贈了最新版的《CBCS乳腺癌診治指南》及公益物資,并帶領專家團隊與當地醫院的醫生們進行了乳腺癌超聲病理典型病例交流。大家圍坐在一起,共同探討復雜病例的診斷思路和治療方案。
“對于乳腺癌的治療,我們要始終堅持個體化、規范化的原則,根據患者的年齡、病情、身體狀況等因素,制定最適合她們的治療方案。”在教學查房時,張瑾一邊和當地醫生分享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一邊認真詢問每一位患者的病情,仔細檢查她們的身體狀況,對治療方案提出詳細的建議。
“張瑾醫生的一場場專業而深入淺出的講座指導,幫助越來越多的民族地區女性對乳腺癌有了正確的認識,開始重視乳腺健康,定期進行篩查。”當地醫生表示,大家不僅被張瑾的嚴謹態度和專業精神所感染,也從她的教學中掌握了更先進的診療技術和理念,將來能夠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在民族地區開展工作,語言障礙、文化差異、醫療資源有限等,都是擺在張瑾面前的難題。但她從未退縮,而是積極與當地政府、醫療機構溝通協調,爭取更多的支持。同時,張瑾還努力學習少數民族文化習俗,尊重當地的傳統,讓自己更好地融入當地;還通過遠程醫療等方式,建立起與當地醫生的長期聯系,隨時為他們提供技術支持和指導。
提出真知灼見 守護生命花開
多年來,張瑾帶領三級分級診療多學科團隊,通過指南解讀、實地教學查房、疑難病例討論的“理論講解﹢現場實操指導﹢多學科聯動”的模式,不斷提升縣域醫療機構臨床醫生對乳腺癌規范化診療技術的認知和掌握。
“基層缺的不是設備,是能用好設備的人;缺的也不是政策,是把政策落到實處的‘最后一公里’。”作為政協委員,張瑾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對醫療體系的深入洞察,多次圍繞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提出意見建議——只有加速分級診療制度的落地實施,三級聯動,才能推進不同醫療機構間診療資源共享,患者才能真正實現便捷就醫,提升生活質量。
讓張瑾欣慰的是,去年11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有關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首診和轉診服務 提升醫療服務連續性的通知》。根據通知,到2025年底,緊密型醫聯體(包括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內要建立順暢的雙向轉診制度,方便患者在市域內轉診;到2027年,要暢通患者省域內轉診;到2030年,分級診療體系要發揮有效作用,為患者提供系統連續、公平可及的醫療服務,形成規范有序的就醫格局。“希望這些能夠早日實現。”張瑾說。
從霍城到北川,張瑾用心用情丈量著山河萬里,守護著生命花開,在祖國的大地上畫出了一條溫暖的健康之路。這不僅是一個醫者對患者的關愛,更是對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積極踐行。這條路上,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有默默地堅守和一個又一個“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民族團結溫馨故事。
“乳腺癌防治沒有地域界限,民族團結也不是一句口號,我只是做了醫生該做的事——用專業守護生命,用真心連接人心。”說這句話時,窗外的陽光正灑在張瑾的身上,泛著溫暖柔和的金色。(通訊員 王硯戎 本報記者 張原)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