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影像記憶
抗戰影像記憶丨英雄無覓六十年
他是典賣祖宅投身抗日、年僅29歲便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
他是1941年潘家峪慘案發生后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的中國戰地記者。
他是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抗日英烈中唯一的攝影家。
他,叫項俊文。但也許,您更熟悉他的另一個名字——雷燁。
雷燁(中)與妹妹項秀華(右)、弟弟項秀文合影。
雷燁,原名項俊文,浙江金華人。九一八事變后,國土淪喪,民族危難,雷燁向往革命,希望投身抗日救亡的偉大事業。
1938年,雷燁來到延安進入抗大學習,并加入中國共產黨。從那以后,便開始以“雷燁”“雷華”“雷雨”“朱靖”等筆名發表作品。
同年底,雷燁擔任八路軍總政治部前線記者團晉察冀組組長,兼任新華社晉察冀分社和《晉察冀日報》特派記者,后調任冀東軍分區政治部宣傳科長、組織科長等職。
1941年1月25日,日寇在河北豐潤潘家峪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大慘案。慘案發生后,雷燁迅速趕到現場,真實地記錄下了日寇犯下的滔天罪行。
日軍血洗河北豐潤潘家峪村后的慘狀。雷燁 攝
1943年,雷燁到訪晉察冀畫報社,畫報社主任沙飛等人留他在駐地整理稿件,期間因遭遇日寇包圍,英勇犧牲。
“受傷數處,依然奮勇不屈,直到彈竭勢危,自覺不免,于是把身上攜帶的文件撕毀了,照相機摔碎了,結束自己的生命……”《晉察冀日報》社長兼總編輯鄧拓在《慟雷燁》里簡要描述了雷燁的犧牲過程。
塞外的殺聲。雷燁 攝
熊熊的篝火。雷燁 攝
其實,雷燁本可以躲過劫難。
1943年4月19日夜,日軍掃蕩時襲擾晉察冀畫報社駐地。畫報社緊急轉移時,已經接到轉移通知的雷燁并未跟隨離開,而是先去通知附近村民撤離。
次日拂曉,敵人已經包圍了村子,到處都是槍聲。由于不熟悉當地地形,又因疏散群眾延誤了撤退的最佳時機,雷燁和警衛員被日軍包圍在一處小山溝里。生死關頭,雷燁讓警衛員先行突圍,自己則留下用手槍掩護。最后時刻,雷燁砸碎了珍愛的相機等隨身物品,舉槍自盡,壯烈殉國。
雷燁與田華。沙飛 攝
攝影家沙飛曾為雷燁和后來成為著名演員的田華拍攝過一張合影。照片中,田華稚氣未脫,雷燁笑得燦爛。誰能想到,合影拍攝僅僅三個月后,照片里那個鮮活的生命便悄然隕落。
戰爭年代,革命者為防止敵人的報復,往往改名換姓,致使除了墓碑上幾行簡單的介紹外,雷燁的真正身世多年來一直無從考證——直到雷燁犧牲的六十年后。
位于河北省平山縣的雷燁希望小學(2025年3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清明節前,河北省平山縣雷燁希望小學師生共同緬懷雷燁烈士(2025年3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1986年,在參加一次全國地方志工作會議期間,浙江與會代表項秀文找到來自河北石家莊的高永禎,請求他協助尋找曾在晉察冀參加抗戰的哥哥項俊文。從1986年到2001年,15年間,高永禎經過多方尋找,最終確定項俊文就是雷燁烈士。而在辨認工作中發揮出重要作用的,正是沙飛當年拍攝的那張合影。
2003年4月9日,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人民政府做出了《關于確定雷燁烈士即是項俊文同志的決定》。同年4月19日,民政部頒發了《項俊文同志革命烈士證明書》。
2025年4月1日,石家莊市寧安路小學學生在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瞻仰雷燁等烈士的墓碑。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2025年4月1日,石家莊市寧安路小學學生在華北軍區烈士陵園雷燁等烈士的墓前默哀。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清明節前,當地幼兒園的小朋友們來到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孝順鎮新后項村參觀雷燁故居(2025年4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清明節前,當地幼兒園的小朋友們來到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孝順鎮新后項村參觀雷燁故居(2025年4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在燕趙大地,在婺江之畔,在錦繡中華的各個角落,雷燁的故事被更多人傳頌,成為永不磨滅的愛國主義符號。
如今,雷燁靜靜地長眠于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的蒼松翠柏之中。在他的家鄉浙江金華,當年被典賣的祖屋早已修葺一新,成為當地重要的黨史教育基地。
2025年4月2日,在浙江省金華市孝順革命烈士陵園,雷燁的外甥女項碧英前往祭掃雷燁。在孝順革命烈士陵園,當地政府用雷燁的原名項俊文豎立墓碑。“項俊文”這三個字,永遠鐫刻在了“孝順鎮革命烈士英名錄”的石碑之上。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2025年4月2日,在浙江省金華市孝順革命烈士陵園,雷燁的外甥女項碧英前往祭掃雷燁。在孝順革命烈士陵園,當地政府用雷燁的原名項俊文豎立墓碑。“項俊文”這三個字,永遠鐫刻在了“孝順鎮革命烈士英名錄”的石碑之上。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這是2025年4月2日拍攝的浙江省金華市孝順革命烈士陵園“孝順鎮革命烈士英名錄”局部。在孝順革命烈士陵園,當地政府用雷燁的原名項俊文豎立墓碑。“項俊文”這三個字,永遠鐫刻在了“孝順鎮革命烈士英名錄”的石碑之上。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2003年,在雷燁烈士犧牲地——河北省平山縣南段峪石堂村,十一戶當地村民自發捐資修建了“雷燁烈士紀念碑”,并親手栽下十一棵柏樹。
翠柏凝春,傲然挺立。每逢雷燁烈士殉國日臨近,漫山遍野的杏花競相綻放。
河北省平山縣南段峪村村民、雷燁希望小學退休教師王海軍指認雷燁烈士犧牲處的山谷(2025年3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清明節前,河北省平山縣南段峪村村民、雷燁希望小學退休教師王海軍祭掃“雷燁烈士紀念碑”(2025年3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清明節前,河北省平山縣南段峪村村民、雷燁希望小學退休教師王海軍祭掃“雷燁烈士紀念碑”(2025年3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南段峪天干少雨,村民們當年栽下的柏樹已有枯敗。不知哪年,在“雷燁烈士紀念碑”旁,一株新柏破土而出,拔節問天,頑強地生長在巍巍太行。
主筆:劉金海
記者:牟宇
編輯:章磊、張鋮、方欣
視覺:胡秋思
圖片:中國照片檔案館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