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大家談
網絡微短劇:從“野蠻生長”到精品涌現
近年來,網絡微短劇以其內容輕量化、渠道多元化、表達強互動等優勢特征迅速崛起,成為大眾娛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國微短劇用戶規模已達6.62億人,占網民總數的59.7%。無論是從用戶規模、市場規模還是產業效益來看,微短劇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網絡業態。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注重對網絡微短劇發展的規范和引導,積極引領微短劇創作團隊深入挖掘現實主義題材,緊密貼合社會生活脈搏,積極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正能量。繼2020年12月發布《關于網絡影視劇中微短劇內容審核有關問題的通知》之后,又于2024年2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統籌發展和安全促進網絡微短劇行業健康繁榮發展的通知》。幾年來成效顯著,微短劇精品化發展趨勢正在逐步顯現。新備案劇目畫風改善,制作方內容合規意識增強,低俗擦邊等不良內容減少,現實題材作品增多。
在從“野蠻生長”向精品化創作轉型的過程中,主流媒體積極參與到網絡微短劇的創作之中,催生了一批精品網絡微短劇。這些精品力作以傳承文化精髓、弘揚時代價值為使命,不僅展現了卓越的藝術審美與品質追求,也為新時代文化發展繁榮注入強勁動力。就在前不久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上,相關負責人透露,今年,《馬背搖籃》《怒刺》等微短劇會成為抗戰題材文藝創作中的一個亮點。“微短劇與抗戰題材紅色文化相結合,能用小而美的故事、深沉的情感讓厚重的題材作品多元化、年輕化。”
與此同時,各地結合當地文化旅游特色,形成了可復制參考且具有推廣價值的“微短劇﹢文化旅游”模式,以拓展消費空間、促進消費增長。一些微短劇選擇在具有歷史文化背景的景點進行拍攝,通過劇情的展開,向觀眾展示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故事。這種模式不僅能夠吸引更多的觀眾關注和參與,還能帶動文旅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實現文化與經濟的雙贏。網絡微短劇《臨平,向幸福出發!》通過講述古鎮糕點傳承人李昊和兒子的故事,生動地展現了古鎮的傳統韻味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飛揚的青春》在溫州曹村鎮拍攝,結合古典意蘊與現代審美,展示了當地的自然景觀和田園生活。這些劇集以文物和非遺為媒介,建立了觀眾的情感聯系,復蘇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給予觀眾人文價值享受,同時激發人們的旅游興趣,為當地文旅消費帶來新的增量。
網絡微短劇作為一種新興的媒介形態,正逐漸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增強國際傳播效力、傳播中國聲音的重要載體。微短劇的“出海”也展示了中國網絡文化軟實力。通過與海外平臺的合作,微短劇得以在更廣闊的市場中傳播。例如,一些微短劇作品已經成功登陸Netflix、YouTube等國際平臺,受到海外觀眾的喜愛。根據《中國短劇出海深度報告》的預測,微短劇“出海”可能帶來的經濟利益巨大,長期市場空間可達到360億美元。截至2024年3月,我國已有超過40款微短劇應用成功“出海”,在全球范圍內贏得了廣泛的關注與認可,累計下載量達到近5500萬次,內購收入突破1.7億美元大關。一些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的微短劇,在海外獲得了極高的點擊率和好評,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文化橋梁。
當前,我國微短劇應用內容的“出海”戰略,主要涵蓋了國內譯制的微短劇和本土原創微短劇兩大板塊。其中,國內譯制微短劇的受眾群體,主要是與我國地緣相近、文化相通的東南亞地區觀眾。由海外團隊制作、本土化改編的原創微短劇,則在歐美市場反響熱烈。共通的人性主題,在海外受眾中建立情感認同,有效地減少了影視傳播中的“文化折扣”。技術的進步為微短劇的創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新技術的應用,使得作品在視覺效果和互動性上更加豐富。未來,微短劇創作者需要更加注重國際化視野,從而更有力地推動中國網絡微短劇走向世界,展現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
編輯: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