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聚焦
保護華南虎的“野望”
華南虎是我國獨有的虎亞種,被譽為“中國虎”。由于野外種群數量急劇減少,聯合國1996年發布的《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公約》,將華南虎列為世界十大瀕危動物之首。1998年,福建省龍巖市率先在梅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啟動華南虎拯救工程。經過20多年的努力,華南虎繁育研究、野化訓練等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華南虎目前的生存境況如何?如何進一步推動華南虎野化放歸?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行業內的政協委員和專家。
——編者
《守護》 朱慶福 攝
6月26日,對于華南虎保護工作來說,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日子。這一天,位于福建龍巖梅花山的華南虎繁育研究所正式啟用了我國面積最大的華南虎野化訓練基地,兩只成年華南虎“薇薇”和“凜凜”先后從50平方米的飼養空間搬入1500畝的“新家”,首次被放入野化訓練基地的適應場,開啟了它們的“野外生存模擬考試”。這次華南虎搬家,不僅是它們生活空間的一次重大改變,更是華南虎保護工作向前邁進的一大步。
華南虎是全球虎類的“基因老家”
初夏的梅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空氣中彌漫著泥土氣息和草木清香。中國虎園內,一只2個月大的華南虎幼虎正在和工作人員進行草坪“追逐賽”,雖然跑姿略顯稚嫩卻充滿活力,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順利跨過障礙物完成了本次訓練。據工作人員介紹,從簡單的“木樁攀爬挑戰”、草坪“追逐賽”,到爬樹、跳水,這些鍛煉攀爬跑跳能力的游戲課程成為保護區內每只幼虎日常學習的生存技能。
歷史上,華南虎曾廣泛分布在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地區,在陜南、隴東、晉南等個別區域也有活動蹤跡。它們把大片的山林視作捕食奔跑和生活的樂園,是名副其實的“百獸之王”。近百年來,由于人為獵殺、生態環境破壞等多種因素,華南虎數量急劇減少。截至2024年1月,“國寶”大熊貓野外種群總量已增至近1900只,華南虎瀕危程度遠超大熊貓。
“1986年11月,湖南安仁縣發現一只野生華南虎幼虎被鐵夾夾獲。這是國家林草局的資料中,最后一次收到野生華南虎的報告,也是人類最后一次見到野生華南虎。”第十二、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楊忠岐介紹,“現在我們只能在動物園里見到人工飼養繁育的華南虎了。”
古生物學研究結果表明,200多萬年前,我國河南澠池生活著最古老的虎——古中華虎。1964年,科學家在陜西藍田公王嶺首次發現現代虎類的化石,此處含化石地層的年代約為110萬年前,與今天的虎幾乎一模一樣。
“虎文化貫穿中華歷史,虎被賦予神話色彩,是中國人的守護神和吉祥物。華南虎是唯一僅分布在中國的虎類,更是全球虎類的‘基因老家’。”福建省政協委員、民革龍巖市委會主委鄭作俐表示。
梅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中外專家認定為“華南虎最理想的棲息地”。20多年來,在科學繁殖、人工育幼、生存技能訓練等方面取得了諸多突破。
“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國圈養華南虎共247只,其中,梅花山華南虎繁育研究所已累計繁殖成活虎76只,成活率超過70%。”談及近些年華南虎保護工作的成效,鄭作俐非常欣慰。
基因困局亟須破解
雖然華南虎的種群數量得到了一定程度恢復,但其人工繁育工作面臨著近親繁殖帶來的難題。
研究顯示,華南虎僅有上海系和貴陽系兩個主要“家族”。“現存圈養的個體全部是1960年前后捕獲的6只野生華南虎的后代。”福建省龍巖市政協委員、民革龍巖市委會委員張煒斌告訴記者,“這相當于一個大家族近親通婚,如果情況得不到改善,幼崽死亡率高、先天缺陷多、體弱多病的問題會更嚴重,這將嚴重影響華南虎種群數量的恢復。”
據了解,華南虎種群主要集中在河南洛陽王城公園、上海動物園、南昌動物園等城市動物園系統,種源調配由中國動物園協會華南虎項目組負責。2018年《國務院關于嚴格管制犀牛和虎及其制品經營利用活動的通知》下發后,項目組多次申請但并未獲得華南虎調配行政許可,導致華南虎多年未進行種源交流。此外,由于各單位養殖華南虎的初衷不同,無法充分利用現有華南虎種群資源進行優質繁育。
華南虎種源調配的難題引起了龍巖市政協的高度重視。2023年5月,龍巖市政協成立了由市政協、市林業局、市民革組成的梅花山華南虎拯救工程專項調研組,并邀請福建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作特別指導,先后赴江西、廣東等地學習考察。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關于保護和恢復華南虎種群 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的建議》作為提案,由全國政協委員提交全國政協,將華南虎保護工作的影響力擴大至全國范圍。同年3月,民革龍巖市委會提交的《保護和恢復華南虎種群面臨的難點和對策建議》得到省委辦公廳的《福建信息》采納,并上報至中央辦公廳,為華南虎保護工作爭取到更高級別的支持和關注。
“華南虎近交系數近年有所反彈,再不行動就晚了。”張煒斌建議相關部門在華南虎種源調配方面放寬限制,優先在梅花山華南虎繁育研究所、廣東韶關華南虎園開展種源互配工作,根據華南虎項目組提供的配對系數將適宜配對的華南虎進行配對繁殖;加強與研究基因組學的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彌補華南虎基因缺陷。
“建議有關部門對國內動物園飼養的現存華南虎進行種群溯源,建立種源信息共享平臺,加強各養殖單位的溝通交流,促進種源、科研成果、保護管理等信息共享和調配。”楊忠岐呼吁。
打造優質棲息地讓虎蹤再現
7月2日,梅花山繁育野化訓練基地紅外線攝像頭首次拍攝到7歲的華南虎“薇薇”自主成功捕獵。“梅花山華南虎野化訓練基地的啟用意味著梅花山華南虎保護工作從原來的散養形式進入到野化訓練、提升華南虎野外生存能力的新階段。”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第三屆野生動物救護專業委員會委員、福建梅花山華南虎繁育研究所所長林開雄接受采訪時表示,基地的啟用也將填補我國華南虎野外生存資料空白。
野生虎是健康的森林生態系統的重要標志之一,將人工飼養的華南虎野化放歸,才能實現其生態價值,而這也是物種延續的最好方式。但“放虎歸山”并非簡單地將華南虎“放出去”,而是一項涉及科學保護、野化訓練、棲息地保護等工作的系統性工程。
“華南虎的保護繁育工作承載著我們守護綠水青山的承諾,優質棲息地是野外種群恢復的關鍵所在。”2024年,鄭作俐曾提交提案建議將“福建梅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更名為“福建梅花山華南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加強對梅花山華南虎野化訓練及其棲息地生態恢復研究,最大限度拓展華南虎活動空間,恢復規劃區內的動植物多樣性。
楊忠岐對此有同樣感觸。他認為,東北虎在我國也曾一度瀕臨滅絕,2017年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的建立,有效保護和恢復了東北虎的野生種群,現在數量已達70多只。“這為華南虎的保護和野放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樣板,期待華南虎的野外種群數量逐漸恢復,在山林之間續寫野性與自然的故事。”
楊忠岐還建議,下一步,可以選擇歷史上華南虎自然分布數量較多的地區,建設野化放歸示范點,如湖南安仁縣、湖北利川等地。同時,為確保遺傳多樣性,盡量避免同一動物園的華南虎放歸同一區域,最好選擇來自不同動物園的華南虎個體,以5—6只為宜。“保護華南虎不只是挽救一個瀕危物種,更是在守護我國源遠流長的虎文化,讓這份跨越千年的敬畏和人與自然共生的哲學得以延續。要像當年保護大熊貓那樣重視華南虎保護工程。”
“保護華南虎,還要讓愛虎、護虎、關注虎的意識根植在每個人心中。”張煒斌建議,打造“網紅虎”潮玩IP,開發華南虎系列盲盒、動畫;在梅花山基地創新沉浸式體驗項目,如“夜間觀虎”“VR虎嘯體驗”等;加強國際傳播,邀請外國友人觀虎,利用短視頻平臺等新媒體講述華南虎故事。“讓愛虎之心內化于情,護虎之責外化于行,方能守護華南虎永續繁衍,實現‘王者’早日歸來。”(本報記者 秦云 王惠兵 解艷華 通訊員 鐘紅雁 張煒斌)
編輯:解現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