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理論>建言立論
回應世界之問、歷史之問、時代之問的中國方案
——學習《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
《建設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世界》是2023年10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的主旨演講,收錄在《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中。主旨演講回顧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年取得的豐碩成果,用三個“深刻認識到”總結共建“一帶一路”的寶貴經驗,宣布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對在新的起點上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這一論述“一帶一路”建設的經典文獻,同習近平主席關于共建“一帶一路”其他重要論述一起,立足中國同世界關系的歷史性新變化,著眼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構成闡釋和指導共建“一帶一路”這一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重大創舉的理論體系,以大國領袖的責任擔當,深刻思考“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這一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課題,蘊含著引領人類發展進步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對新時代中國以“一帶一路”為實踐平臺不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深遠意義。
??? 順應時代潮流的世界發展觀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但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和平與發展互為基礎和前提”“當今世界面臨的很多問題,歸根結底都和發展問題相關”。發展是解決世界一切問題的總鑰匙;發展是第一要務,適用于世界各國。共建“一帶一路”作為發展的倡議,聚焦發展這個根本性問題,著眼于建設發展之路、繁榮之路,釋放各國發展潛力,實現經濟大融合、發展大聯動、成果大共享。“建設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世界”,體現了關于當今世界應該有怎樣的發展以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實現和平與發展的中國主張。
實現共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德意志意識形態》提出這一世界歷史理論以來180年的歷史和現實,日益證明這個預言的科學價值。一方面,人類同處一個地球村,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時空,不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盡管逆全球化不時泛起逆歷史潮流而動的浪花,但隨著商品、資金、信息、人才的高度流動,世界日益成為利益交融、安危與共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更廣泛,各國相互聯系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頻繁更緊密。共建“一帶一路”基于經濟全球化仍然是歷史大勢的科學判斷。另一方面,發展不平衡是當今世界最大的不平衡。進入相互依存時代,世界長期發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國家越來越富裕而另一批國家長期貧窮落后的基礎之上。只有各國共同發展,世界才能更好發展,世界的和平穩定安全也才有更好保障。把他人發展視為威脅,把經濟相互依存視為風險,不僅不會讓自己發展得更快,反而只會孤立和落后于世界大潮。正如習近平主席主旨演講指出:“世界現代化應該是和平發展的現代化、互利合作的現代化、共同繁榮的現代化。”共建“一帶一路”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為全球發展開辟新空間,為國際經濟合作打造新平臺,不僅讓“陸鎖國”變成“陸聯國”,也讓發展洼地成為繁榮高地,實現各方利益最大化。
實現高質量共建。歷經十余年探索和實踐,“一帶一路”倡議不斷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變為現實。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主席演講作出同各方深化“一帶一路”合作伙伴關系、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的鄭重宣示。堅持共商共建共享、開放綠色廉潔、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的重要指導原則,堅持目標導向、行動導向,從構建立體互聯互通網絡到支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從推動科技創新到促進綠色發展,從開展務實合作到建設廉潔之路,從支持民間交往到完善國際合作機制,“八項行動”描繪出共建“一帶一路”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水平新發展的藍圖,也體現出對共建“一帶一路”所面臨新形勢以及當今世界經濟與科技發展新趨勢的深刻把握。早在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五周年座談會上就指出:“過去幾年共建‘一帶一路’完成了總體布局,繪就了一幅‘大寫意’,今后要聚焦重點、精雕細琢,共同繪制好精謹細膩的‘工筆畫’。”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深入推進跨境服務貿易和投資高水平開放;搭建以鐵路、公路直達運輸為支撐的亞歐大陸物流新通道,加快“絲路海運”港航貿一體化、陸海新通道、空中絲綢之路建設,著力構建全球互聯互通伙伴關系;統籌推進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加強多邊合作平臺建設——精雕細琢的“高質量共建”將推動“一帶一路”這一長周期跨國界系統性的世界工程和世紀工程行穩致遠。
??? 引領歷史進步的全球治理觀
繼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均以黨的文獻形式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的理論地位。作為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重要的標識性概念在全球治理發展史上具有歷史性意義。正如習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講中指出:“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會制度、發展階段差異,開辟了各國交往的新路徑,搭建起國際合作的新框架,匯集著人類共同發展的最大公約數?!薄耙粠б宦贰奔却罱藦V泛參與的國際合作平臺,也是當代中國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的重要實踐平臺;共商共建共享既是“一帶一路”建設所秉持和踐行的原則,也集中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倡導的全球治理觀;“建設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世界”既是共建“一帶一路”的目標指向,也是當代中國全球治理觀的價值定向。
倡導多邊主義秩序觀。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是國際社會亟待解答的時代課題,全球治理體制變革離不開理念的引領。習近平主席指出:“倡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就是要堅持國際規則由各國共同書寫、共同維護?!惫采坦步ü蚕淼娜蛑卫碛^主張,全球事務大家共同商量,治理體系大家共同建設,治理成果大家共同分享。就共建“一帶一路”實踐而言,“共商”就是溝通協商,充分尊重各國發展水平、經濟結構、法律制度、營商環境和文化傳統差異;“共建”就是共同參與,深度對接有關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形成廣泛參與、持久推進的局面;“共享”就是互利共贏,讓各方都成為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參與者、貢獻者和受益者。
開創合作共贏新模式。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呈現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新形勢。“什么是當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比绻f和平發展是人類社會的理想追求,合作共贏則是通向這一目標的現實路徑。正如習近平主席主旨演講指出:“只有合作共贏才能辦成事、辦好事、辦大事。只要各國有合作的愿望、協調的行動,天塹可以變通途?!蓖七M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要樹立正確的競爭觀、合作觀。在這方面,大國更要有大的樣子,引領世界以交流促合作、以合作促共贏?!耙粠б宦贰本褪侵袊鳛樨撠熑未髧鵀槭澜缣峁┑木哂欣锍瘫饬x的全球公共產品。
??? 昭示世界未來的人類文明觀
在根本上,“一帶一路”是文明之路。“一帶一路”源自中國,屬于世界;根植歷史,面向未來。在中華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形成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為核心的“絲路精神”。今天的“一帶一路”是對這一人類文明寶貴遺產的傳承、弘揚與光大。2000多年前,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古絲綢之路開啟人類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時代;1000多年前,海上絲綢之路開啟人類文明交融新時期。面對當今世界種種挑戰,順應世界人民要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共同關切,當代中國共產黨人賦予古絲綢之路這一人類歷史文明發展成果以新的時代精神和人文內涵,作出共建“一帶一路”這一推動中國與世界共同發展的重大決策。正如習近平主席主旨演講指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借鑒古絲綢之路”;“站在了歷史正確一邊,符合時代進步的邏輯,走的是人間正道”。
在理論和實踐層面,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最高目標的“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式現代化文明觀的鮮明體現?!爸挥薪涣骰ヨb,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厚德載物,不斷汲取人類文明一切優秀成果,中華文明故而在人類文明長河中經久不衰、創造輝煌。人類文明史就是一幅各種文明交融綻放的畫卷。習近平主席主旨演講指出:“古絲綢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戰馬和長矛,而是駝隊和善意;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弊鳛榛貞澜缰畣枴v史之問、時代之問的中國方案,“一帶一路”描繪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愿景,昭示著不同文明書寫美好未來的前進方向,必將不斷推動綿亙數千年的絲綢之路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不斷拓展世界攜手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康莊大道。
(作者周樹春系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