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多黨合作>民進
同心聚力 答好黃河流域“綠色考卷”
——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論壇(2025·運城)側記
山西運城,坐落于晉陜豫三省交界處,是黃河中游的重要節點城市。2023年5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運城考察,作出“黃河流域各省區都要堅持把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作為謀劃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準線,不利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事,堅決不能做”的重要指示。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始終是民進中央參政議政的重點領域,多年來深耕細作,持續建言。2019年民進發起創辦黃河保護與發展論壇,在凝聚共識、建言獻策方面成果豐碩。去年年底,民進進一步整合資源,打造了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論壇,延續了對黃河流域的關注。6月26日,由民進中央主辦的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論壇(2025·運城)在山西省運城市召開,來自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國家林草局、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及山西省、運城市有關負責人等130余人齊聚一堂,圍繞“持續完善黃河流域生態大保護大協同格局”的論壇主題深入研討。
???構建全域統籌生態治理體系 筑牢協同保護根基
黃河流域生態系統復雜且多元,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是維持流域生態平衡、保障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關鍵所在。
水少沙多的矛盾始終是治黃繞不開的核心命題。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副校長樸世龍表示,我國加強水—沙關系的調控與動態優化讓黃河流域“沙多”得到大幅度控制,“水沙調控能力不足”也得到緩解,但“水少”成為治黃的主要矛盾。破解新時期黃河流域水沙不協調思路在于“增水、減沙、提高水沙調控能力”?!敖ㄗh依托大數據平臺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集預測、預警、預報與科學決策功能于一體的綜合管理體系?!?/p>
濕地對黃河流域水資源安全、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等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中國濕地保護協會副會長程良介紹,“十四五”期間,國家在黃河流域安排實施濕地保護與修復重大工程23處,下一步黃河流域濕地保護要圍繞筑牢“中華水塔”,在提升濕地生態系統穩定性、持續性,持續恢復生物多樣性上,采取上下游聯動、左右岸協作,持續發力,推進濕地生態系統整體性保護和系統性治理,積極探索濕地生態價值轉換路徑。
“泥炭地是重要的沼澤濕地類型,也是最高效的碳匯與碳庫,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敝袊茖W院濕地生態與環境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陳克林舉例說,“泥炭地如同一個巨大的‘海綿體’,能在干旱時釋水,在豐水期儲水?!蔽挥邳S河上游的若爾蓋濕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澤集中分布區,蓄水總量近100億立方米。然而,隨著排水疏干、過度放牧等影響,若爾蓋高原濕地很多地方面臨著沙化問題。陳克林建議,將濕地修復作為重點研究課題,通過水文修復、植被恢復等探索重建濕地生態與自然功能。
“黃土高原植被變化及其水文與碳匯效應的研究對構建黃河流域精準生態調控體系、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秉S河水利科學研究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副總工程師王志慧圍繞植被變化監測與歸因分析和區域植被變化的水碳效應兩方面,對相關研究工作進行了分享,“數據證明,退耕還林草工程實施后,對黃土高原起到了十分顯著的增綠增匯和保土固碳的作用?!?/p>
面向“三北”工程系統治理需求,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研究員肖春蕾聚焦“三北”工程系統治理分區方案,對比講述了分區分級分類指標體系?!霸诜謪^方案形成之后,實現因地制宜、分區施策,突出三大攻堅區域生態綜合治理重點,為各區域共同實現美麗‘三北’、幸?!薄於ɑA。”
???提高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激活綠色發展動能
水資源短缺,是黃河一直“體弱多病”,生態本底差的重要原因。
“黃河以占全國2%的水資源量,承載了全國12%的人口、15%的耕地和14%的經濟總量,人均水資源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25%,耕地畝均水資源量不足全國平均的15%?!彼奎S河水利委員會副主任李群用一組數據道出了黃河流域面臨的資源性缺水難題。“推動黃河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需要各行業、各領域及沿黃各省區齊心協力、共同參與。要堅持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從嚴從細管好水資源。通過優化水資源配置,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加強水資源統一管理調度,深入實施節水型社會建設等一系列舉措,扎實推動黃河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取得新成效?!?/p>
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蔡明分享了城市供水和排水系統高質量發展的相關研究成果,對當前城鎮供排水系統的現狀及問題進行了剖析,提出分布式雙供雙排新型供排水系統,即分質供水(將部分自來水深度處理為直飲水供用戶)和分類排水(黑水、灰水分類處理),構建不同場景下的供排水模式,實現精準處理和循環利用。
針對河湖生態環境復蘇,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校長劉俊國提出漸進式生態修復理念,充分考慮區域環境污染和生態規劃的歷史條件和現實狀況,以合理的修復模式分階段、分步驟進行循序漸進的修復和治理。他強調,治水的本質在于重構水資源格局,在變化環境下,科學識別生態環境問題,綜合采取節水、減污、生態修復與系統保護等措施,構建時空協調的水資源利用與配置體系,實現水與社會經濟之間的動態平衡與協調。
水利部總規劃師吳文慶表示,從完善流域水沙調控和防洪減災體系,到實行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提高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全方位貫徹落實“四水四定”原則,再到實施國家水網重大工程,流域供水保障能力持續增強,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積極推進省市縣各層級水網建設。水利部始終把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作為重大政治任務,與各有關部門、沿黃九省區同心協力,扎實做好黃河保護治理工作,進一步優化水資源的配置格局,提升水資源的調配能力。
???創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實現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良好生態環境的支撐。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上中游管理局總工程師喻權剛以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綏德辛店溝小流域為例,深入探討了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實踐與探索。他指出,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包括物質供給、調節服務、文化服務3類,細分下來包含13小類23項指標。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要明確相關產權,確定交易標的,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做到合理定價、完善交易規則、加強監管以及建立風險防控機制。
然而,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的落地并非易事。中國林科院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員趙榮直言,價值核算是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基礎,但目前仍面臨核算結果難應用、地方難開展,以及社會公認度和市場認可度低等問題,尚未有效發揮“指揮棒”的重要作用。由于理論與現實在生態產品目錄編制、價值核算、實際運營等方面存在脫節,三者無法完全銜接對應。對此,趙榮建議構建系統化核算體系和多維度評價指標體系,以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落地,形成生產供給與價值轉化的良性循環。
在生態監測與治理技術方面,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曉松講述了遙感技術的特有優勢。“遙感數據憑借高分辨率可覆蓋大范圍區域,且具有可重復和動態性特點,能有效提高生態評估的科學性和決策的前瞻性,為制定差異化政策、優化資源分配提供有力依據?!?/p>
世界自然基金會上海區域主任、中國淡水項目主任任文偉介紹,依托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推進黃河大保護工作,涵蓋災害應對、水源地保護、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及國際合作等多方面。世界自然基金會在黃河流域開展了三江源國家公園、銀川國際濕地城市和東營國際濕地城市建設等工作,希望未來有更多黃河流域修復實踐納入NbS案例并向全球推廣,推進全球生態治理新實踐。
一池河東鹽,半部華夏史。運城因鹽而興,也因“鹽運之城”而得名,歷經千百年來的歲月沉淀,形成了運城鹽湖獨特且豐富多彩的人文鹽田景觀。2020年9月,運城正式啟動“退鹽還湖”,在鹽湖保護范圍內停止一切工業生產,邁上生態經濟與綠色發展的新道路,實現了“還湖于民”。
“持續實施‘一泓清水入黃河’生態保護工程;10個國考斷面水質全部達標,黃河干流(運城段)穩定保持在二類水質;水土保持率達76.4%,濕地面積占全省18%,均居全省第一;林木覆蓋率達31.5%,位列全省第二;地下水位實現‘止降回升’,累計上升3.1米……”山西省運城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刁海鵬表示,如今,運城在創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實踐中正積極探索科學可行的“運城路徑”。
(本報記者 王慧文)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