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社會聚焦
抗日戰爭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
一切為了群眾 一切依靠群眾——訪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原校委委員、副教育長韓慶祥
●從東北抗聯的林海雪原斗爭到華南游擊隊在敵后的艱苦戰斗,從太行山區的民兵自衛到江南水鄉的百姓支前,我國抗日戰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獨樹一幟,其動員人民規模之廣、人民群眾參與戰爭程度之深,堪稱歷史之最。
●新時代我國在科技創新、社會治理等領域依然要注重激發群眾的主體作用,以人民為中心,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了群眾。
記者:我國的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獨特性體現在哪些方面?抗日戰爭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有很多,您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點?
韓慶祥: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人民性。我國的抗日戰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獨樹一幟,其動員人民規模之廣、人民群眾參與戰爭程度之深,堪稱歷史之最。在歐洲戰場,反法西斯戰爭多以正規軍的大規模會戰為主,雖然也有民眾的支持,但遠不及中國人民參與的深度與廣度。中國的人民戰爭,從東北抗聯的林海雪原斗爭到華南游擊隊在敵后的艱苦戰斗,從太行山區的民兵自衛到江南水鄉的百姓支前,億萬民眾參與抗戰,形成了全民皆兵的壯闊景象。
另一方面,抗日戰爭也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主體地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在抗戰中,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將人民群眾視為戰爭勝利的根本依靠。廣大人民群眾不僅為戰爭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更以其智慧和勇氣,創造出靈活多樣的戰斗形式,如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等,廣大人民群眾在艱苦的抗戰環境中,因地制宜,利用當地的地形地貌和資源條件,創造出這些巧妙的戰法,讓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有力地詮釋了人民群眾在戰爭中的主體作用。
在抗日戰爭中,“人民性”有著豐富而具體的內涵。首先,體現為戰爭的正義性與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反抗日本侵略、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正義戰爭,這一戰爭目標與廣大人民群眾渴望和平、擺脫奴役的根本利益相契合。中國共產黨秉持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高舉抗日大旗,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使得人民群眾能夠自覺自愿地投身到抗戰中,為了保衛家園、捍衛民族尊嚴而戰。其次,表現為廣泛的群眾動員與參與。中國共產黨深入基層,通過宣傳教育、組織發動等方式,將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愛國人士等各階層民眾團結起來。從動員農民參軍入伍,到組織婦女做軍鞋、送軍糧,從青年學生奔赴抗日前線,到海外僑胞捐款捐物,各階層人民以不同方式參與抗戰,形成了強大的抗戰合力,體現了人民群眾在戰爭中的廣泛參與性和強大凝聚力。
記者:在新時代背景下,您認為“人民性”這一理念如何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特別是在當前社會治理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人民性”的內涵和實踐路徑有哪些新的時代特征?
韓慶祥:人民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中國共產黨來自人民,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黨執政興國的最大底氣,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
新時代群眾路線始終堅守“人民性”的根本立場,是對抗戰時期群眾路線的繼承和發展。一方面,延續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內核,無論是革命年代的“為人民解放”,還是新時代的“以人民為中心”,都將群眾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例如,脫貧攻堅戰中,數百萬黨員干部深入基層,傾聽群眾訴求,精準施策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本質上是群眾路線中“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工作方法的當代實踐。另一方面,延續了“依靠群眾”的力量源泉,正如抗戰時期依靠人民群眾取得勝利,新時代在科技創新、社會治理等領域依然注重激發群眾主體作用,比如“楓橋經驗”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群眾路線貫穿于基層社會治理全過程。通過發動和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糾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實現了基層社會的和諧穩定。這與抗戰時期依靠群眾、發動群眾解決問題的理念一脈相承,體現了群眾路線在新時代基層治理中的強大生命力。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新時代群眾路線在內涵、形式和載體上實現了創新性發展。在治理維度,從“動員群眾”向“賦能群眾”升級。過去群眾路線更多體現為通過政治動員凝聚力量,新時代則更注重通過制度設計保障群眾參與權、表達權,推動治理從“單向管理”轉向“多元共治”。例如,“全過程人民民主”通過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全鏈條設計,讓群眾在基層治理、政策制定等環節有更多實質性參與,如浙江“民主懇談會”、北京“接訴即辦”機制,使群眾訴求能直接進入決策流程,這是對群眾路線中“集中群眾智慧”的制度化發展。
在技術層面,借助新媒體技術構建群眾路線的新通道。傳統群眾路線依賴面對面調研、信訪等方式,新時代則通過互聯網平臺拓寬聯系群眾的渠道。在價值目標層面,從“解決具體問題”向“實現共同富裕”升華,新時代群眾路線不僅關注群眾的即時需求,更著眼于長遠發展,通過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等戰略,系統性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新時代群眾路線既守住了“人民至上”的根與魂,又根據時代需求拓展了實踐路徑,體現了歷史傳承與創新發展的辯證統一,是中國共產黨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體現。(記者 楊嵐)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