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社會聚焦
精神燈塔照亮平凡崗位
——抗戰精神的當代弘揚
今年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八十載春秋流轉,曾經的硝煙早已散盡,但在烽火中淬煉出的抗戰精神,始終像一盞明燈,照亮著一代又一代人前行的路。從一對夫妻的紅色追尋到一位教授的跨國界致敬,從家族紅色血脈的延續到校園抗戰精神的浸潤,我們看到偉大的民族精神穿越時空,在一代一代中國人不同的人生軌跡中閃耀,在平凡崗位中傳承與弘揚。
——編者
抗日戰爭時期,爺爺馬敘倫毅然決然地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面對國家危亡,他痛感山河破碎,不再將全部精力局限于教學與學術研究,而是積極倡導教書不忘革命、讀書不忘救國。他不顧個人安危,公開支持學生抗日運動,批評當時政府的妥協政策,與愛國人士共同發起組織抗日救國會,大力宣傳抗日主張,他慷慨陳詞:現在國家危急,十倍于昔。個人雖然老朽,誓愿和同學們共赴國難……他的這種愛國情懷與擔當精神,讓我深知在國家與民族面臨困難時,每一個人都應挺身而出,貢獻自己的力量。
2020年3月,沈陽作為第一入境點開始承擔北京分流國際航班旅客集中隔離安置任務。此時,作為沈陽文旅局負責分管專業藝術和公共文化的副局長,我臨危受命。當時,腦海里閃過的是1936年在北平文化界救國會成立大會上,爺爺等149人署名的長篇宣言:“下了犧牲的決心,任何壓迫,無所畏懼……不要偷安退縮”。在擔任總指揮的621天里,我帶領著團隊,日夜奮戰在抗疫一線,嚴格把控每一個流程,確保了入境隔離安置工作的安全有序進行。
如今翻閱爺爺的書稿,當看到“報國不堪騎大馬,傷心烽火注蟲魚”時,恍惚間竟覺得與爺爺當年在上海法租界斗室里伏案的身影重疊。當年爺爺用筆墨守護民族文脈,今天,我用行動筑牢防疫堤壩,不同的戰場,同樣的堅守。抗戰精神不是塵封的歷史記憶,而是流淌在血脈里的力量:是爺爺在教授俱樂部拍案而起的勇氣,也是我在調度會上堅持“細節為王”的較真;是他隱居時“所志不移”的執著,更是我們這代人“功成不必在我”的擔當。家中書房墻上那幅畫像里,爺爺蓄著長髯,眼神如炬。每當工作遇到難處,我總會凝視這幅畫像,爺爺早已成為我工作和生活中的坐標和榜樣。
陽光透過窗欞,映在爺爺的畫像上。我知道,爺爺和一代人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這束光會一直照下去,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
(作者系馬敘倫之孫女,沈陽市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主任)
湖南省政協委員瞿啟云:
“技能為骨、精神為魂”
劉洋 王雙
“新生入學第一課,我都會重點講抗戰精神,并告誡學生,學習技能不光是為了謀生,更是要接過前輩的接力棒,關鍵時刻能為國家頂上去。”作為職業教育從業者,湖南省政協委員、湖南領航教育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瞿啟云始終認為,民辦教育更要扎根民族土壤,把精神傳承作為育人根基。辦學初期,瞿啟云就提出了“技能為骨、精神為魂”的理念,并在專業設置上特意保留了與郴州抗戰兵工史相關的“機械維修”特色方向。
在課堂教學中,智能裝備學院輔導員老師以“烽火中的工業堅守”為主題,向學生們講述抗戰時期郴州本地工匠們克服設備簡陋、物資匱乏等困難,秘密為前線修理槍械、制造簡易武器的史實,重點介紹工匠群體在民族危亡時刻展現出的精研技藝、不畏艱險、愛國奉獻精神。并引導學生將歷史中的工匠精神與當下職業技能學習相聯結,討論“新時代技能人才如何傳承抗戰時期的擔當精神”,讓學生明白掌握過硬技能既是職業發展的需要,更是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擔當。
為進一步把抗戰精神轉化為可感知的育人細節,作為政協委員和教育工作者,瞿啟云一方面積極履職建言,呼吁以抗戰精神為內核豐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內容;推動教育、文旅等相關部門單位共同挖掘本地抗戰資源,開發精品課程、研學路線等。另一方面立足本職工作,在校園文化墻、宣傳欄、圖書館設立“抗戰精神”主題板塊,定期更新內容。在與抗戰相關的重要紀念日舉行莊嚴的升旗儀式、主題班會、專題講座等,引導學生銘記歷史,奮發圖強。
硝煙彌散,精神永存。“要讓抗戰精神從歷史中‘走出來’,成為激勵人們奮進的鮮活力量。”瞿啟云建議,要繼續鼓勵創作“抗戰精神﹢”系列新媒體內容,支持年輕人參與紅色文創開發,用“年輕化表達”激活歷史敘事,讓抗戰精神以更貼近生活的方式被感知。
抗戰時期,地處晉西北地區的興縣和靜樂縣是晉綏抗日根據地的一部分。近年來,當地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把雜糧產業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圖為山西省靜樂縣小康苑移民安置區的就業幫扶車間。 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作為馮玉祥將軍與共和國首任衛生部部長李德全的后代,抗戰精神不僅是鐫刻在歷史豐碑上的民族印記,更是流淌于血脈中的精神基因。這種精神在跨越時空的傳承中,始終以具體而深刻的方式,指引著我的價值追求與實踐方向。
外曾祖父馮玉祥將軍在抗戰時期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為信念,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他組建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收復多倫等失地,以鐵血行動捍衛民族尊嚴;奔走各地宣傳抗日主張,凝聚各界力量共御外侮。外曾祖母李德全則以堅定的政治信念與務實作風,在其工作領域為抗戰勝利奠定堅實基礎。先輩們用生命與熱血詮釋的愛國主義、不屈意志和團結精神,成為家族世代傳承的精神坐標。
作為一名政協委員,在工作實踐中,始終秉持先輩“為國履職、為民盡責”的初心。我深知協商民主是凝聚共識、推動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參與政協提案撰寫、專題調研與協商議政時,始終以解決社會發展的實際問題為導向。通過深入基層走訪,將群眾對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領域的訴求轉化為高質量提案,助力政策優化;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青年社區貢獻等議題上,積極建言獻策,踐行抗戰時期先輩們“為民眾謀福祉”的使命擔當。這種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實踐,正是抗戰精神中家國情懷的當代延續。
家族教育將抗戰歷史作為重要內容,通過口述傳承、史料研讀與實地參訪,讓年輕一代深刻理解抗戰精神的內涵。每逢重要紀念日,家族成員共同緬懷先輩事跡,在馮玉祥將軍紀念館、抗戰遺址等地開展紀念活動,重溫歷史場景。長輩們以親身經歷講述戰爭年代的艱難困苦,傳遞“銘記歷史、珍惜和平”的信念,使愛國精神在潛移默化中扎根于家族文化。年輕一代在學習與工作中亦以先輩為榜樣,在科研創新、文化傳播、社會服務等領域堅守崗位,以專業能力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
從烽火歲月到和平年代,抗戰精神始終是我們家庭堅守的精神內核。它不僅是對先輩的致敬,更是激勵我在新時代繼續奮進的動力源泉。
(作者系上海市靜安區政協委員)
2014年,第十一、十二屆天津市政協委員,天津職業大學教授劉淑敏在俄羅斯新圣女公墓,向卓婭塑像鄭重敬禮。看著塑像上卓婭遍體鱗傷、視死如歸的模樣,讓她想起了小學課本里《卓婭和舒拉的故事》,想起反法西斯戰爭中犧牲的英雄們。“那一瞬間我心潮澎湃。”她說,“這是向中國抗戰中、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所有先烈致敬!”
成長過程中,無數抗戰英雄故事深深影響著劉淑敏。大學時,她帶病參與救火;任教后,以“向善向上”的標準培育學生。擔任政協委員的十年間,從解決校園交通到改善公交司機待遇,她的提案始終聚焦民生痛點。“群眾有需求,我就行動。”劉淑敏坦陳。
2015年,她寫下俄羅斯之行的經歷,讓更多人知曉英雄精神無國界。文中寫道:“卓婭墓碑讓我驚呆了!我懷著無限崇敬的心情,久久凝望著卓婭塑像,淚水淌滿臉頰。我默默三鞠躬,情不自禁致以一個老少先隊員的敬禮。當地導游告訴我們,塑像原型來源于1941年報紙上,德國法西斯絞死卓婭時的現場拍照。那一刻,我的心底再一次刻下了‘決不讓歷史重演’的誓言!”
如今每逢紀念日,劉淑敏總會給孩子們講卓婭與中國抗戰英雄的故事:“要讓年輕人知道肩上的責任。”
車輪滾滾,丈量紅色足跡。2008年8月8日,當北京奧運會圣火在鳥巢熊熊燃燒時,安徽工程大學退休教授趙國慶與校醫院退休醫師曹錦芬,這對老黨員夫妻正從蕪湖啟程奔赴他們的“紅色長征”。年輕時他們下過鄉、當過兵、進過工廠,豐富的人生經歷,讓他們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發展的意義有著深切感悟。為了給黨的百年華誕獻禮,夫妻二人決定沿著抗戰道路騎行,這一騎便是十三個春秋。
兩人、兩輛單車,踏遍34個省級行政區,總里程相當于重走4次長征路。夫妻二人攜帶的12平方米中國地圖上,蓋滿了1229個郵戳。出發時,他們瞞著家人朋友,因為曹錦芬身上有舊傷,誰也不知道這場旅途能走到哪里。即使做了12萬字的騎行攻略,卻還是要面對沒有導航時的迷茫,有時甚至在路上還會偶遇野獸。當地百姓聽說他們的故事后感慨道:“是先烈在護佑著你們啊。”
這趟抗戰之旅讓夫妻二人深受觸動。在六盤山的風雪里,他們看著白雪映襯著紅旗,忍不住落淚;在祁連山30公里的峽谷中,體會著先輩們的篳路藍縷;在無意間發現的一大片無名烈士墓前,他們獻上野花,并在心里默默許下諾言:“要把這些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要讓更多人知道今天的和平來之不易。”
歸程后,夫妻二人自費出版《紅色騎行十萬里》,制作100集紅色騎行專題片;深入企業、學校、街道社區,在7省份開展100多次宣講;在安徽工程大學開設的紅色騎行思政課成了搶手課,200多場主題班會覆蓋了近6000名學生。他們以家庭為單位延續紅色教育,帶著小孫子騎行,去山區給孩子們講抗戰故事。如今,二人正籌備2026年紅軍長征勝利90周年騎行活動。
“我們想把賡續紅色血脈、關心關愛下一代當作畢生的事業!”趙國慶和曹錦芬如是說。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