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評論 藝文 閱讀 非遺 國學 人物 戲劇 國之瑰寶

首頁>文化>聚焦

文化為證,共繪團結之花

——記新疆阿瓦提縣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刀郎文化研究保護傳承”專題調研活動

2025年07月14日 10:44  |  作者:郭海瑾  |  來源: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博物館(7695298)-20250714100530.jpg

調研組在阿克蘇地區博物館參觀調研

畫家(7695271)-20250714100523.jpg

刀郎農民畫

麥西熱甫(7695281)-20250714100453.jpg

刀郎麥西熱甫和刀郎木卡姆

6月21日至25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瓦提縣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刀郎文化研究保護傳承”專題調研活動。調研組與當地非遺傳承人、各族群眾面對面交流,通過實地考察、座談研討等方式,全面了解刀郎文化保護傳承現狀,挖掘經驗、梳理問題,為刀郎文化在新時代的研究保護、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建言獻策,進一步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走深走實。

刀郎文化有哪些顯著特點?刀郎文化及非遺技藝的保護傳承是怎樣的?刀郎文化在新時代對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民族團結發揮著怎樣的作用?為此,記者跟隨調研組進行深度調研采訪。

文化認同 共筑精神家園

在天山南麓與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的交界,阿克蘇河、葉爾羌河、和田河三河奔涌匯聚成塔里木河源頭,阿瓦提靜守絲路古道。

阿瓦提縣隸屬于阿克蘇地區,這里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充裕、旅游資源獨特,素有中國長絨棉之鄉、中國慕薩萊思之鄉、刀郎文化之鄉的美譽。

多浪河畔的阿克蘇地區博物館,是調研組開展調研的第一站。

“阿克蘇地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部,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緣,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

“各民族文化在這里交融共生,形成了獨特而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

……

跟隨講解員的介紹,調研組詳細了解阿克蘇地區的歷史文化,從漢唐時期的絲路重鎮到多民族融合發展的歷史脈絡,深刻感受這片土地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了解阿克蘇的歷史文化,為我們深入了解刀郎文化奠定基礎。”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民族博物館副館長鄭茜認為,特別是在阿克蘇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館,能夠深切感受到阿克蘇地區各族干部群眾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攜手并肩、艱苦奮斗、繁榮發展的光輝歷程,可以看到新疆大地在它古老的、漫長的發展進程中生長出來的、數不勝數的民族民間文化,“這些民族民間文化,正是中華文化主干上極其引人注目的枝葉,而刀郎文化是這些枝葉當中尤其絢爛的一片。”

刀郎文化是生活在塔里木盆地葉爾羌河流域的阿瓦提縣、巴楚縣、麥蓋提縣一帶的各族人民與大自然頑強抗爭逐漸形成的獨特地域文化,是草原牧獵與綠洲農耕融合的“活化石”,見證了新疆各民族休戚與共的發展歷程,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十二、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喀什大學國家民委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首席專家牛汝極表示,從阿克蘇地區博物館的展覽中,給我們研究刀郎文化提供了思考、帶來了啟示,“研究刀郎文化,要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凸顯中華民族共同體特征,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注入鮮活的文化力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校民族宗教理論教研部講師閆曉蓉告訴記者,刀郎文化生動體現了各民族在共同生產生活、共同抵御自然挑戰中形成的團結奮斗精神。她認為,進一步挖掘和弘揚刀郎文化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有助于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堅實的文化支撐。

文化多樣 共繪美好河山

色彩斑斕的傳統手工藝“刀郎農民畫”、旋律激越的刀郎木卡姆、熱情歡騰的刀郎麥西熱甫歌舞……在阿瓦提縣文化館,調研組一行被獨特藝術形式的刀郎文化所吸引。

“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學畫農民畫的?”

“我從小就喜歡繪畫,2015年知道阿瓦提縣有畫農民畫這門手藝,2017年加入了刀郎農民畫的創作隊伍。”

“創作一幅畫需要多久?”

“要看畫幅尺寸,手頭現在這幅巨幅畫,已經創作一個多月了。”

與調研組成員交流的農民畫畫家名叫乃比江·阿布都熱合曼,他雖然年紀不大,但已有10年的農民畫創作實踐,作品也有1000余幅。近年來,他致力于農民畫的推廣與傳承。他和同伴正在創作一幅長卷《明月映天山》,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獻禮。

“刀郎農民畫是一種根植于民間、深受群眾喜愛的藝術形式,它色彩鮮艷,構思奇特,風格多樣,極富想象力,體現了當地群眾熱情好客的性格特征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熱愛。”新疆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副教授哈尼克孜·阿布都外里是阿瓦提縣人,她告訴記者,農民畫是刀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源于19世紀末,當時的人們用簡單畫畫的方式紀實敘事,成為最初的農民畫。新中國成立后,更多刀郎人用沾滿泥巴的雙手拿起畫筆,展示自我、歌頌生活。

從阿瓦提縣文化館一層扶梯而上,只聽見一陣陣悅耳且激昂的音樂響起,伴隨著鼓點節奏,刀郎麥西熱甫的熱烈氛圍撲面而來。寬敞明亮的排練廳內,20多位舞者正隨著音樂旋轉跳躍,動作粗獷奔放,情緒飽滿激昂,整個場面洋溢著熱烈歡快的氣息。在一旁的演奏區,刀郎木卡姆的藝人們正全神貫注地演奏著傳統樂器:熱瓦普、艾捷克、卡龍琴等交織出激越而深情的旋律。歌聲中夾雜著的古詩詞,訴說著古刀郎人對生活、對自然、對生命的熱愛。

調研組一行被這原生態的藝術表達深深感染。“現場感受刀郎木卡姆和刀郎麥西熱甫的魅力,給人的震撼難以用語言表達。”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保管部副研究館員張滿說,文化能夠凝聚人心,給人力量,音樂與舞蹈交織出一幅幅生動的民族風情畫卷,展現出刀郎文化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

“如果說刀郎農民畫是刀郎文化最富有浪漫色彩的延伸和發展,那么刀郎樂舞則是刀郎文化的精髓。”塔里木大學歷史與哲學學院副教授宋梅說,刀郎木卡姆和刀郎麥西熱甫不僅是我們的文化瑰寶,更是當地人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它們在這片熱土上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各民族的璀璨文化如同繁星點點,匯聚成中華文明的璀璨星河。”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絲綢之路與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長,中國巖畫學會會長肖小勇認為,在保護、傳承刀郎文化的過程中,要深入挖掘刀郎文化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內涵,與時代同頻共振,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其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文化創新 共譜時代華章

在距阿克蘇市區約58公里、距阿瓦提縣城約18公里處,有一片以刀郎民俗風情和沙漠、河流、胡楊林風光為主的景區,這就是刀郎部落。

在刀郎部落,前來“打卡”的游客絡繹不絕。這里有胡楊文化館、刀郎文化起源館、刀郎文化民俗館等6大主題博物館,全面展示了新疆胡楊林資源,以及刀郎人的建筑、飲食、手工制作、生活習俗等。

“6大主題博物館,既有從生態角度解析南疆胡楊林狀況的,也有從民俗、非遺等多維度、系統性解碼刀郎文化的。”刀郎部落負責人王小平介紹,刀郎文化底蘊深厚,建立這些博物館,就是要深入挖掘刀郎文化資源,將刀郎人的生活智慧、生態理念、傳統技藝等,通過實體展陳與現代科技結合的方式,生動地展示給游客,通過文旅融合讓文化“活”起來。

“在刀郎部落,我們看到了物質性文化遺產、制度性文化遺產和習俗性文化遺產的共生與互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社會與民族學教授張繼焦認為,刀郎文化不僅應體現在刀郎樂舞、民俗游藝、手工技藝等非物質形態中,還應體現在河流、樹木、建筑等物質載體以及傳統的大型祭祀和節慶活動等制度性文化遺產上,“這種‘有形’與‘無形’的有機結合,才能讓文化遺產真正‘活’在當下、服務當代,才能使古老文化煥發時代魅力。”

慕薩萊思葡萄酒是刀郎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慕薩萊思釀造工藝傳承基地,第四代慕薩萊思釀造工藝傳承人夏熱扎提·吾斯曼向調研組詳細介紹慕薩萊思釀造過程,他表示,這一古老而有特色的葡萄酒釀制方法,充分體現了當地群眾的熱情與好客,也吸引很多游客來此觀光、體驗。經過多年傳承傳統工藝,并科學改進優化,不斷完善釀造工藝技術體系,如今標準化生產讓全國各地的人們都能品嘗到慕薩萊思的醇香。

“充分挖掘和有效運用刀郎文化的歷史事實、考古實物、文化遺存,充分揭示刀郎文化孕育的歷史地理空間,有助于發揮其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獨特作用。”塔里木大學歷史與哲學學院副教授孫長龍表示,刀郎文化不僅是地域文化的代表,更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過程中的重要見證,應加強對其歷史脈絡和文化生態的整體性研究。

“刀郎部落將刀郎文化與文旅相結合,是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有益探索。”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王建民認為,通過旅游這一傳播載體,刀郎文化可以傳播得更遠。他建議,進一步加強對刀郎文化核心價值的提煉與表達,提升其文化品牌的辨識度和影響力,讓更多人“看得見、聽得懂、記得住”刀郎文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歷史室原主任、研究員方素梅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整體視角出發認為,“刀郎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團結、堅韌、樂觀、包容的精神特質,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元素,能夠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民族團結。”她表示,應加強對刀郎文化的系統整理與理論闡釋,推動其融入教育、公共文化服務和文旅融合發展體系,使其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和時代價值。(記者 郭海瑾)

編輯:位林惠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 | 在线a免费播放v |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一区 |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免费看精品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一级视频 | 在线不卡国产午夜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