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兩岸>臺海人物
情暖申城
——走近上海首位臺灣省籍社工簡敏安
簡敏安(右一)參加街道企業圓桌大會工作組活動
在上海的這十年,我在基層一線工作中見證了無數溫暖的情誼,也找到了自己扎根的土壤。
——簡敏安
在上海外灘繁華熱鬧的街頭,有一支隊伍在人群間顯得矚目,十幾位坐著輪椅的老人被一位位穿著橙色馬甲的志愿者小心翼翼地推著前行,其中一位女生,正用上海話和游覽觀光的老人交流著……
一天的活動臨近結束,當老人們得知眼前這個“上海囡囡”其實來自寶島臺灣時,都覺得既詫異又親切。她是上海市第一位臺灣省籍社工簡敏安,這個出生于臺中、三個月大就隨攻讀中醫碩博學位的父親來到大陸的臺灣姑娘,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一直輾轉于兩岸間,骨子里也藏著海峽兩岸共同的印記。
??? 臺灣“囡囡”在上海
童年在上海度過的簡敏安,能說一口地道的上海話。
“學生時代,我大部分時間都在上海求學,每年暑假會隨父母回臺灣探親,所以兩邊我都不陌生。”高一那年,簡敏安轉回臺灣讀書,班里總有同學好奇地問她:“上海和臺灣有哪些不一樣嗎?”在簡敏安看來,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其實沒什么不一樣,“自己唯一要適應的就是小時候同時學簡體字與繁體字時需要花費點時間罷了。”
上大學期間,攻讀應用外語專業的簡敏安和班里大多數半工半讀的同學一樣,白天上課,晚上在課外機構為小朋友補習英語。臨近畢業時,她也悄悄規劃著未來:“是繼續在英語補習班教小朋友,還是去應聘其他公司謀求發展?我當時想了很多。”
后來,暑假去上海看望在當地工作的母親時,簡敏安萌生了留在大陸的念頭。“上海的節奏快,也有很多機會。”2015年,她留意到上海市徐匯區虹梅街道“虹梅庭公益服務中心”的招聘公告。這個以對接企業、黨員資源開展公益活動的民非組織,讓她心生好奇:“街道工作到底是什么樣的?從沒聽過臺灣同胞能做這個,不如試試。”通過選拔和面試,簡敏安應聘成為“虹梅庭公益服務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
“入職前,作為一名臺胞,每年辦理居住證會去居委會開證明,所以我對社工崗位的理解也僅停留在居委會的工作人員。等我入職后才發現,原來街道的每一個部門都有相關的社工崗位,也會負責不同內容和類型的工作。”
初到虹梅街道的那個春天,簡敏安就迎來了一場大型活動的考驗。為迎接3月5日“學雷鋒紀念日”和3月8日“國際勞動婦女節”,街道決定把兩個節日合并,策劃一場“雷鋒俠”主題活動,既要匯聚區域內單位的志愿力量,以特色志愿服務踐行新時代雷鋒精神,又要給轄區女性送去關懷。在同事的帶領下,簡敏安邊學邊干,“從活動方案策劃到企業志愿者培訓,從場地踩點到突發狀況應對,流程中的各個細節都需要社工事無巨細親力親為。”
盡管籌備的過程很辛苦,但看到“雷鋒俠”公益定向賽成功舉辦,社區參賽者們將象征著雷鋒螺絲釘精神的道具插滿背景墻,一個雷鋒頭像逐漸清晰起來時,簡敏安心中充盈著收獲與感動。“這是我入職參與的第一個活動,反響熱烈,延續至今,成為了虹梅街道的一項品牌活動。”
2018年,隨著中央“惠臺31項措施”的發布,臺胞可以就業的范圍變廣了,社工崗位也在其中。彼時,已在虹梅庭工作3年的簡敏安,得知消息后立刻報名參加了當年的徐匯區社工公開招錄考試。經過4個多月的挑燈夜讀,她順利通過各項考核,從“聘用”轉為了一名“正式”社工,成為上海首位持證上崗的臺灣省籍社工。
“‘惠臺31項措施’保障了臺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的各個方面。”簡敏安說,“特別是能參加職業考試、參與人才計劃、參加榮譽稱號評選等,讓臺胞享受與大陸同胞的同等待遇,這些實實在在的便利與機會,讓我對大陸、對上海有了更多的歸屬感。”
??? 扎根基層這十年
簡敏安在“虹梅庭公益服務中心”主要負責公益活動的組織工作,對接企業志愿者,一同開展各類活動:組織眼科義診,服務社區居民;開展“社區美妝一小時”項目,清掃街道、綠化養護,用墻面彩繪扮靚社區;舉辦垃圾分類趣味活動,向居民群眾宣導“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環保理念;帶領兒童醫院的小患者們去上海迪士尼,陪伴社區老人去上海中心、外灘、武康路等地走一走……
“這些老人大多因行動不便,日常活動范圍僅限小區周邊。組織這樣的活動,希望幫助他們走出家門、走近上海,親身感受這座城市的變化與發展。”簡敏安說。
然而,在舉辦第一屆組織老人出行的活動前期準備時就遇到了動員難的問題。后來,雖然居委會幫忙邀請了老人參與,但也還有不少人心里打鼓:“這真的是公益活動嗎?還帶我們出去,怕不是有別的目的,是打廣告還是搞詐騙?”
盡管老人們心存疑慮,但另一邊,簡敏安已經提前兩周就開始細致地培訓志愿者:怎么推輪椅、往哪個方向推,上坡下坡如何控制、剎車怎么用、輪椅怎么收合,扶老人該扶哪里……諸多細節,她一一講解到位。
隨著第一屆活動的大幕拉開,老人們的態度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一開始,他們多帶著戒備,不太愿意溝通,也不敢多說什么。隨著活動推進,大家慢慢開始聊起天,到活動結束時,老人們竟有些舍不得離開,紛紛打聽:“這個活動每年都辦嗎?”“明年還是你們這些志愿者,還是會換一批呀?”
從不愿交流到主動提問,背后是信任的建立。“人心工作是最難做的,但這么多年來,我們用真誠一步一步地跟居民和企業建立起了信任,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肯定。”簡敏安深有感觸地說,“虹梅庭公益服務中心”組織的一系列活動,不僅是希望幫助一類人,更希望公益項目可持續發展,影響更廣泛的群體。
簡敏安很真誠,這樣的性格或許天生就適合她所選擇并熱愛的這個職業,這份熱忱甚至延伸到了工作之外。因為社區內有臺企,她結識了不少在滬工作的臺胞。此外,作為上海市臺聯的志愿者,簡敏安還會在閑暇時間幫助臺聯接待來大陸參訪交流的臺灣青年。她發現,大家的話題總是從“吃”起頭,打開話匣子。“有時他們會找我推薦上海的美食,聊著聊著,就說到工作機會、行業發展和城市生活感受等。更多時候,他們會因為生活上的事來找我溝通,例如臺胞證在哪更新,該如何算自己的五險一金等,假如我也不清楚,就會記下來,直到我弄明白后再給出解答。”
2023年,簡敏安轉至社區文化中心,開始負責文化活動,不少熟悉的“老面孔”出現在她組織的文化活動中。“作為一名社工,基層的工作內容繁瑣,有時需要加班,一些活動還會在周末舉辦,但每次感受到居民的支持和正向反饋時,都非常有成就感,也越來越感覺到基層工作的重要性。”
扎根基層10年來,簡敏安見證了兩岸無數溫暖的聯結。她用日復一日的真誠與細致,在社區與志愿者、臺胞與城市及兩岸青年之間,架起了一座信任的橋梁,傳遞著關愛與服務,更承載著理解、認同與共同的期盼,成為溫暖這座城市的恒久力量。
(記者 王慧文)
編輯:實習生 李軍(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