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影視>資訊
大型3D紀錄電影《新三峽》熱映
——導演楊書華記錄守望三峽30年
人民政協網北京7月17日電(記者 楊雪)我國首部大型3D紀錄電影《新三峽》正在全國人民院線火熱上映。該片導演楊書華自1994年起,便開始記錄拍攝三峽庫區移民生活,先后制作了《大江東去》《大江作證》《三峽移民》《三峽船工》等國內外頗具影響力的紀錄片。
2007年,楊書華擔綱導演、撰稿、制片人,創作了大型
從2012年起,楊書華導演開始策劃他的三峽三部曲之:《新三峽》,希望在國家宣布三峽工程整體竣工之后,面向國際、國內進行播放和展映,全景反映新三峽的“新、變、美”。
如何才能把三峽工程這一宏大的主題與龐雜的內容講好?為了拍攝三峽大壩成功截流這樣的歷史瞬間,楊書華和攝影師不顧個人安危,對長江主汛期的兩次洪峰過壩進行了全程拍攝,記錄了珍貴的歷史影像。
為了真實記錄三峽外遷移民的生存狀態,楊書華導演帶領攝制組先后前往不同的省市走訪、跟蹤拍攝他們在新家的真實生活,作為土生土長的三峽人,楊書華和三峽移民交朋友、親如一家。
為了拍攝到第一手三峽動植物、水生生物繁衍生息和地質防治、生態保護等方方面面的客觀資料,楊導和攝制組一起走遍了三峽的山山水水。
在表現手法和語態上力求做到有故事、有觀點、有思考,把觀點隱藏在故事之中,通過故事表達觀點,從而引發思考、傳達理念。同時,該片還以時空為經緯,建立起一個坐標系,把三峽工程放到一個坐標系上來審視和定位,并以此為基點,跳出三峽看三峽、縱觀歷史看三峽和放眼世界看三峽。在突出“新三峽、新變化”的同時,用科學考察和社會調查的形式和方法,理性、客觀地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的三峽、客觀的三峽、發展的三峽。
以水面、水下拍攝,陸地拍攝和空中航拍相結合的方式,通過三維立體影像全方位展示:175米蓄水后新三峽的迷人風光、城市風貌、經濟建設、民俗文化、人文風情、自然生態、歷史遺跡、旅游景點,在大開大合的雄渾與細膩如絲的婉約中,展現老三峽的雄奇險秀與新三峽高峽平湖的煙波浩渺。
作為一部講述國家重大工程項目的紀錄電影,《新三峽》在主流基調、人文基調和藝術基調方面總導演楊書華提出了幾點定位:做好“精、氣、神”,“精”就是精心策劃、精心攝制、打造精品,“氣”就是以治水文明為底氣、展國家工程之大氣、揚中華民族之志氣,“神”就是展現決策者們的民主科學精神、建設者們的創新奮斗精神、百萬三峽移民的奉獻協作精神。把握五個“度”的創作方針:而“度”則是要做到有人文高度、哲學深度、客觀角度、人性溫度和大國氣度。
人民院線作為肩負傳播主流文化和優秀影片使命的重要渠道,為《新三峽》提供了廣闊的展示舞臺。這不僅讓影片的深刻內涵和宏大主題能精準觸達廣大人民群眾,也彰顯了人民院線在推廣具有社會價值和時代意義的優秀國產電影方面的責任與擔當。
編輯: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