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法治>頭條
《中國法治實施報告(2025)》發布
政策與立法互動共進 法治與改革同向同行“2024年,中國法治實施最為突出的一個總體性特點就在于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改革和法治相統一’的要求。中國法治實施呈現政策與立法互動共進,法治與改革同向同行等特點。”近日,由中國行為法學會和中南大學聯合主辦的《中國法治實施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會在京舉辦,中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紅霞在會上發布2024年中國法治實施總報告時如是說。
2024年,中國法治實施呈現政策與立法互動共進,法治與改革同向同行等特點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中國法治實施圍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在各領域取得諸多新進展。
“總體來看,2024年中國法治實施主要呈現的特點為政策與立法互動共進,法治與改革同向同行、數智與法治深度融合,法治實施跨越式變革、聚焦保障國家安全與民生福祉、全面強化制度銜接與機制協同,深入強化實施效能、數智技術全方位融入行政、執法、檢察、審判、執行、紀檢、監察,法治實施方式發生跨越式變革。”王紅霞說。
報告指出,這一年,法律實施各領域以國家整體戰略為導向,通過立法和政策密切配合構建更加完備的制度體系,回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立法活動致力于更好發揮法治在排除改革阻力、鞏固改革成果中的積極作用。行政機關著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司法系統主動運用司法政策和個案裁判服務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法治化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依法保障美麗中國建設。
“2024年,數智與法治深度融合,賦能法治實施實現跨越式變革引人關注。”全國政協常委、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張雪樵對“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很是關注,認為它們“就像17、18世紀作為工業革命的核心動力的蒸汽機一樣具有劃時代意義,將深刻改變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司法文明等方面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他認為,“科技與法治是人類文明的雙翼,科技發展和法治昌明決定了人類文明的程度。法治與科技的融合,不僅意味著法治實施‘工具箱’的升級,還是治理理念的革新,更是人類文明進步發展的時代之需。”
2024年,中國法治實施各領域持續聚焦保障國家安全和民生福祉,著力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一是堅決捍衛國家安全,嚴厲打擊嚴重危害社會秩序犯罪,切實維護社會安定。二是聚焦百姓急難愁盼,補充、完善各層級制度,為日常生活典型爭議明確裁判規則、提供典型案例,用心守護食品、藥品、消費品、場所和設施安全等群眾身邊安全,著力保護老年人、未成年人、婦女、勞動者合法權益。
法治實施各領域取得諸多新進展
憲法實施情況。報告指出,2024年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堅持依憲立法,制定修改、審議通過一批法律、決定。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繼續協助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憲法的實施,加強對法律或決定草案的合憲性審查,在修改國務院組織法、作出《關于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決定》的過程中,對草案涉及的憲法問題積極研究并作出說明。
“2024年,民法實施圍繞保護民生、促進發展、移風易俗三大主題展開。”報告稱,在保護民生方面,國務院制定消費者權益保護實施條例,規制“搭售銷售”、遏制“大數據殺熟”、明確直播帶貨責任,保護消費者權益;最高法制定食品藥品懲罰性賠償司法解釋,以合理生活消費需要為限支持“知假買假”者提出的懲罰性賠償請求,保護消費者維權、規制惡意高額索賠、懲治違法索賠;最高法制定民法典侵權責任編司法解釋一,發布首批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專題指導性案例,明確在認定平臺企業與網絡主播、代駕司機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之間是否構成勞動關系時,應把握用工事實和支配性勞動管理這兩個核心要件。在促進發展方面,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修訂礦產資源法,有序推進民營經濟促進法起草工作,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良好法治環境。在移風易俗方面,最高法制定彩禮糾紛司法解釋,倡導健康、節儉、文明的婚嫁新風。
2024年行政法實施方面,我國持續完善依法行政制度體系,促使行政復議發揮化解行政爭議主渠道作用。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胡建淼在會上談及法治政府建設時提出,法治政府建設在全面依法治國的系統中,是“一個工程、兩個突破”。一個工程是全面依法治國主體工程,“兩個突破”中率先突破是“時間”范疇,全面突破是“空間”范圍。率先突破即中央確定了到2035年法治政府應當率先建成;全面突破是指,要從體制、機制、措施各個方面全面推進法治政府建設。
2024年是我國勞動法頒布30周年。在立法層面,社會法聚焦重點領域和重點群體,通過完善勞動法、社會保險法及特殊群體權益保障法規等,加速立法結構優化。在實施層面,社會法強化“地方試點—政策規范—法治化”路徑。社會保障體系持續擴圍,養老、醫療、失業、工傷保險等重點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延遲退休與個人養老金的實施為應對老齡化提供了新思路。
2024年刑事立法、刑事司法與刑法適用理論研究都取得了新的進展。2024年度刑事立法的亮點是監察法的修改,主要體現在完善監察派駐的規定、授權監察機關采取必要的監察措施、完善監察程序、充實反腐敗國際合作相關規定、強化監察機關自身建設等方面;全國政法機關依法懲處各類犯罪;準確把握逮捕必要性條件,全面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堅決打擊貪污腐敗犯罪、高壓懲治網絡違法犯罪;強化民營經濟法治保障,以司法監督優化營商環境。
在刑事訴訟法學領域,研究者們以刑事訴訟法第四次修改為錨點,充分討論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完善、辯護權保障與強化、證據制度的體系化重構、涉案財物處置、電子證據取證模式、在線訴訟與智慧法庭、輕罪犯罪記錄封存等關鍵問題,為司法實踐和立法規劃提供扎實的理論基礎。
“規則叢林”與“制度荒地”并存,法治實踐依然面臨諸多挑戰
“規則叢林”與“制度荒地”并存,高質量制度體系建設任重道遠。報告指出,2024年,法律修改的數量,行政法規制定、修改、廢止的數量,以及司法解釋制定的數量明顯高于往年。規則之網越織越密,一方面導致被規范主體的能動性受到更多限縮,另一方面也使執法資源短缺矛盾愈發凸顯。與此同時,如職業投訴舉報治理頂層規范、價格法修訂等“硬骨頭”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新興領域法律規制滯后,數據知識產權保護規則尚未明確,算法、AI生成內容的版權歸屬爭議突出;人工智能、無人駕駛、低空經濟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衍生出的法律問題也急需規則回應。
“‘基層孱弱’與‘社會閑置’并存,法治實施資源配置仍有較大優化空間。”報告稱,一方面,基層執法資源不足、執法設備落后,基層執法隊伍專業人才缺乏,各級法院案多人少、基層法院案件積壓問題明顯。另一方面,規范性文件公開透明度不足。政務信息公開及時性和全面性不足,部分領域存在選擇性公開。公眾參與渠道有限,監督效能有待提升。(記者 徐艷紅)
編輯:錢子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