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7月17日電(記者 張麗)7月15日,由華中師范大學與中央編譯出版社聯合主辦的“華中師范大學中共黨史黨建學學科建設研討會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人物辭典》出版座談會”在北京舉行。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原副院長魏海生,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檔案學會理事長楊冬權,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顧海良,原中央編譯局秘書長楊金海,湖北省社科聯主席趙凌云等出席會議,4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華中師范大學副校長劉宏達表示,《辭典》的出版是華中師范大學中共黨史黨建學學科建設的重要成果。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思想覺醒的關鍵歷程。深化這一領域研究,對于以史為鑒堅定“四個自信”、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具有重要意義。中央編譯出版社社長郗衛東表示,出版《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人物辭典》是出版社服務黨的理論建設、深耕馬克思主義文獻出版的重要職責體現。該書的出版,為新時代深化黨的創新理論研究、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源和學術支撐。
在主旨發言環節,與會專家學者圍繞《辭典》出版的重大意義、學術價值以及中共黨史黨建學學科建設等中心議題展開深入研討。魏海生認為,《辭典》生動展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歷史圖景和人物群像,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史料價值和收藏價值。楊冬權強調了檔案史料在黨史研究中的基礎性作用,對《辭典》嚴謹的史料運用表示贊賞。顧海良表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史,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辭典》的出版為深入研究這一歷史進程提供了堅實的人物史料基礎。楊金海認為,深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史的研究,對于今天我們深刻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堅定“四個自信”,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福建農林大學黨委書記、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賴海榕認為,《辭典》開拓了學術前沿,彰顯出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學術地位。光明日報社教育部主任、高級編輯田延輝指出,《辭典》絕大部分人物詞條均配有珍貴的歷史照片,極大地增強了著作的直觀性和可讀性。湖北省社科聯主席、華中師范大學原黨委書記、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院長趙凌云闡述了《辭典》出版對推動中共黨史黨建學學科發展的重要意義。
會上,中央編譯出版社與華中師范大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黨史文獻出版領域等方面開展廣泛深入的合作。
據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人物辭典》收錄了從1899年《大同學》出現馬克思、恩格斯的中譯名,到1927年7月大革命結束這一時期出版的250余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原始著述里與馬克思主義傳播相關的人物1952位,是國內第一部關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人物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