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微言大義
加快農業科技力量建設 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科技創新始終是農業發展的驅動力,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農業發展,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必然要求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凸顯了中央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嚴守耕地紅線,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绷⒆戕r業發展實際,將加快發展農業科技作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提升農業生產力水平,有助于塑造我國農業的核心競爭力。
歷史經驗表明,科技創新始終是農業發展的驅動力,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農業發展,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必然要求。通過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農業生產過程智能化、管理決策精準化、資源利用高效化水平不斷提升;生物育種、綠色投入品、智能農機裝備等核心技術的突破與應用,有力推動了農業生產力變革和產業升級,顯著提升了農業的質量效益與可持續性。然而,我國農業在發展質效與產業韌性等方面目前仍然存在短板。現階段,我國農業以小農經濟為主,受經營規模小、分散化與碎片化等因素制約,農業新質生產要素投入與產業化水平還普遍較低。農業科技基礎研究力量仍存在薄弱環節,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技術與核心材料依賴外部供應,嚴重限制了產業可持續發展。
破解農業科技基礎研究力量薄弱等難題,應多措并舉,集中優勢資源強化科技力量建設。從人才培養角度看,可進一步鼓勵涉農高校、科研院所增設農業科技基礎研究相關專業,定向培養人才;設立專項人才引進計劃,吸引海外高端農業科研人才回國發展。同時,進一步完善合理的薪酬體系,提升基礎研究崗位待遇,減少人才流失;通過產學研合作,為青年科研人員提供實踐平臺,加速成長。
從科研和投入角度看,政府可發揮主導作用,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建立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確保農業科技基礎研究經費逐年遞增。引導企業、社會資本參與,如設立農業科技產業投資基金,對投資基礎研究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拓寬資金來源。支持科研人員開展“從0到1”的原創性研究,對具有前瞻性、高風險的項目予以長期資助。在具體實踐中,進一步完善科研管理機制,改革科研項目評審制度,對基礎研究項目,采用多元化評價指標,注重長期研究潛力與科學價值,而非僅看短期論文、專利產出。同時,進一步完善科研容錯機制,允許一定范圍內的研究試錯,營造寬松的科研環境。優化科研資源分配,避免重復立項,通過建立大數據分析等手段,精準配置資金、設備等資源。深度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搭建農業科研院所、高校與企業的對接平臺,定期舉辦成果轉化交流會,促進基礎研究成果向應用技術轉化。鼓勵企業參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礎研究項目,共建聯合實驗室,圍繞產業需求開展協同創新,加速關鍵技術與核心材料的國產化進程。
加強農業科技建設應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在全方位筑牢糧食安全根基的基礎上,重點聚焦關鍵領域與瓶頸問題,強化科技攻關與應用。一方面,要集中力量突破種業核心技術,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攻克種子這一農業“芯片”難題,以科技創新牢牢攥緊中國種子,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動農業綠色低碳技術革命,依靠科技創新轉變粗放、高能耗的生產方式,著力研發推廣農業綠色低碳生產技術,創新構建農業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模式,顯著提升農業生產的低碳化、減污化、生態化水平,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同時,還需持續開展農業領域的原創性、顛覆性、融合性技術創新,提升農業從業者科技素養與綜合素質,提高土地、勞動力、資本與技術等生產要素利用效率,創新農業生產組織模式,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配置,最終驅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沈陽農業大學副教授趙野)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