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委員說話
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
在宏觀戰略層面明確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融合的頂層設計,夯實三者相互支撐、缺一不可的共生共融關系,特別是要強化基礎研究人才培養與前沿科技探索的緊密結合,營造勇于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氛圍,并配套建立相應的試錯容錯和激勵機制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將“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作為深化改革的戰略重點,以系統思維破解三者協同發展的深層次矛盾,為培育新質生產力、夯實中國式現代化動力基礎提供有力支撐。近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和引領下,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改革一體推進并取得重大進展。但從實踐來看,當下仍存在一體改革協同機制不成熟、教育對科技人才支撐不足、科技成果轉化效能不高、產教融合機制不健全、投入支撐力度不夠等問題。為進一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可嘗試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構建推進一體改革的統籌協同機制。在宏觀戰略層面明確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融合的頂層設計,夯實三者相互支撐、缺一不可的共生共融關系,特別是要強化基礎研究人才培養與前沿科技探索的緊密結合,營造勇于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氛圍,并配套建立相應的試錯容錯和激勵機制。聚焦打破部門壁壘和利益藩籬,推動形成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跨主體的政策“一體規劃”、工作“一體推進”、資源“一體統籌”、考核“一體評價”、事業“一體發展”的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尤其要構建統一高效的數據共享與業務協同平臺作為支撐。突出區域協同創新的示范引領作用,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創新活躍地區圍繞重大戰略、關鍵領域試點“創新共同體”,探索建立聯合攻關、成果共享、風險共擔的深度協作模式,打造新型舉國體制新范式,為全國層面的改革深化提供可復制推廣的經驗。
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完善學科專業體系動態適配機制,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科技發展優化學科設置,前瞻布局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將冷門絕學納入戰略儲備資源庫。建立專、本、研三級學科專業目錄協同聯動機制,健全人才供需結構動態聯動機制,形成支撐產業發展的科技人才持續供給體系。加速教育資源配置梯度優化,空間上強化中西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層級上構建“研究型—應用型—技能型”培養體系,功能上推動高校從人才培養向創新策源轉型,強化高校基礎研究主力軍與關鍵技術突破策源地功能。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持續完善“企業出題、政府發榜、人才攻關”的研發機制,依托高校院所科研力量形成系統性解法,加快研制戰略目標產品。支持科技領軍企業、“鏈主”企業和獨角獸企業等牽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推動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嵌入創新鏈條,引導不同創新主體“同向奔赴”。依托高校聚焦基礎研究前沿領域和重大科學問題,強化原始創新突破,主動布局建設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平臺,聚力關鍵技術攻關,加速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貫通“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產業應用”的全鏈條路徑。
推動人才培養與創新發展同頻共振。構建“四鏈協同”育人機制,做到創新鏈對接產業鏈、課程鏈嵌入創新鏈、人才鏈貫通培養鏈、評價鏈倒逼改革鏈,將企業真實研發需求深度融入課程設計,將大科學裝置等科研場景轉化為教學場景,讓學生直接參與前沿課題,實現“研中學、學中創”的沉浸式培養。完善“三維”質量監測體系:構建“核心素養﹢專業能力﹢創新精神”的素養圖譜,建立分層分類的能力認證標準;創新“學科交叉基金﹢產教融合基金﹢國際合作基金”的投入機制,重點支持面向產業需求的挑戰性學習項目;建立“學生發展跟蹤﹢用人單位反饋﹢社會效益評估”的長效機制。
加大對教育科技人才的支撐保障。逐步提高財政性教育經費高等教育占比,構建基礎研究經費穩定增長機制,鼓勵高校加大對基礎研究、前沿技術、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帶動科技研發投入整體占比提升。整合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相關專項資金,從“單純增資金”轉向“制度型供給”,建立“項目包﹢負面清單”的高校科研經費管理模式,提升財政資金使用質效。構建與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支持銀行開發適合科技創新類中小企業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創新積分制相關融資等產品,激活高校存量知識產權與人才創新價值的金融轉化通道。(作者胡剛系全國政協常委、江蘇省政協副主席、民盟江蘇省委會主委)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