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第二時間
第二時間丨“網紅醫生”中的“李鬼”,哪里逃!
在某短視頻平臺上,一位身著白大褂的“醫生”,在類似醫院的場景中開始“表演”:“家里老人是不是經常走幾步路就心慌得厲害?小腿腫脹一按一個坑?這可不是小毛病啊!這是血管堵得厲害了,隨時可能引發腦梗、心肌梗死!”
隨后,他話鋒一轉,拿出一個藥盒舉到鏡頭前,聲稱:“這個藥服用后就能把血管里的垃圾排干凈,讓血液流得比年輕人還通暢!”
在短視頻平臺上,健康科普成為熱門賽道。專業醫生跨界當“主播”,現身說法進行健康科普宣傳,在線發布了一批批與專業領域符合、易于普通大眾理解,且能給公眾健康生活帶來實際幫助的健康科普內容。這不但拉近了醫生與患者之間的距離,也讓醫學專業知識更加鮮活,有助于提升公眾的健康素養。
但同時,一些誤導大眾、博取流量的“偽健康科普”視頻也充斥網絡。正如文章開頭所述場景一樣,一些自稱某領域專家的“網紅醫生”以所謂健康科普名義“接診”患者,并虛構頭銜推銷藥品、保健品,誤導消費者。當“健康科普”淪為變現工具,當“專家建議”變成營銷話術,這樣的科普已然變味走樣,甚至會損害消費者健康。部分全國政協委員、專家呼吁:多方合力,加強監管,凈化網絡健康科普空間。
網絡健康科普亂象傷了誰?
“隨著生活水平提升,人們對于疾病預防與健康管理的需求日益增加,相關資訊隨之迎來爆發式增長,這也成為線上健康科普應勢而起的關鍵因素之一。”全國政協委員,浙江大學醫藥學部副主任方向明表示,十多年前,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是健康科普的主陣地。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如今健康科普已經成為各大網絡平臺上最為火爆的內容之一。
近日,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傳播與數據科學實驗室等機構研究發布的《數智時代中國醫生健康科普評價報告》(第二期)中提到,在全國10.74億網絡視聽觀眾中,92.1%曾通過短視頻平臺接觸健康科普內容,其中63%的觀眾已養成定期關注健康科普賬號的習慣。該報告認為,伴隨多元訴求與流量沖擊,醫生在短視頻平臺的健康科普正呈現復雜而立體的樣態。
這些健康科普賬號,把醫學知識“翻譯”成通俗語言,輔以動態圖表、真實病例、情景短劇,不僅吸睛,還收獲了大量粉絲,催生了流量紅利,給大家的感受是健康科普已然融入日常生活中。
不過,方向明提示,目前刷屏網絡的健康科普魚龍混雜,一些所謂的“權威專家”火爆網絡,但傳播的內容并不權威,有的甚至傳播的是偽科學,混淆視聽,不但于健康無益,可能還會危害百姓健康。其中最容易“受傷”的群體莫過于老年人。
“你幫我看看,這個藥在大城市的藥店能買到嗎?我問遍了縣城的藥店,都沒有賣的,網上500多塊錢一盒,太貴了。”河南三門峽市民王奶奶給記者發來藥品的照片。
王奶奶告訴記者,自己在短視頻平臺上“認識”了一位“名醫”,擅長高血壓、慢性腎病、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等。王奶奶在這位“名醫”的“治療”下,購買了10盒所謂的特效藥。
記者詳細查詢并咨詢相關領域專家醫生了解到,所謂的特效藥,既沒有注明相應的國家藥品標準規定的成分,也未標注藥品批準文號,甚至連藥品生產企業也未注明。
隨后,記者在多個短視頻平臺展開調查,發現不少賬號均有醫生或醫院的身份標識,還標注“醫學科普,如果不適,請線下就醫”“門診個例,僅供參考”等提示。但是,在流量裹挾之下,也有一些“網紅醫生”打著“專家”名號,通過情景“表演”,線上問診,開方推銷藥品、保健品等方式,借科普之名“夾帶私貨”。
《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狀況年度報告(2024)》顯示,老年群體醫療保健消費領域的欺詐現象比較突出,部分網絡平臺存在大量誤導大眾、博取流量的“偽科普”視頻。
“李鬼”讓“李逵”很無奈
在娛樂明星、大V博主“霸屏”的時代,醫生這一群體“走紅”最突出的特點,莫過于他們以迎合大眾健康需求的方式進入人們視野,用專業知識贏得人們的信任,讓“高大上”的健康指南,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穿越屏幕直抵人心。
但是,當科學遭遇“流量狂歡”,部分健康科普卻淪為了“流量密碼”。
在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原院長曹洪欣看來,醫學作為“厚德載物的科學”,其價值在于以人格魅力守護生命,而非將健康訴求異化為賺錢商機。當前部分“網紅醫生”背離醫學本質,以虛構病例、違規導診、直播帶貨等方式牟取暴利,讓健康需求變成了被收割的“流量韭菜”,已然淪為“含靈巨賊”。
“健康科普的核心是科學,而非流量。”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胸外科首席專家支修益表示,臨床醫生、科普專家的職責是傳遞專業知識,幫助公眾樹立科學的健康觀念。若將“網紅”作為追求目標,把流量置于科學之上,科普便會淪為偽科學的傳播工具。在他看來,“網紅醫生”偽科普亂象背后,是科學精神的缺失、監管機制的滯后以及對健康科普本質的背離。
“盡管國家早有規范健康科普的精神,但始終缺乏明確的文件依據,且尚未形成具有強大威懾的規范和懲治體系。”支修益還表示,新媒體平臺的管理更是深陷“無登記備案、無專業審核、無有效監管”的困境:醫生注冊賬號無須向主管部門履行備案手續,平臺對科普內容的專業性、科學性審核僅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而其借科普之名開展的帶貨行為,更是長期游走在廣告監管的灰色地帶,難以得到有效規范。
“內容豐富、語言通俗、獲取便捷,智能手機的普及把中老年群體帶進了醫療健康科普的‘樂園’。然而,他們觸網時間短、辨別力弱,常常把‘網上內容’誤當成‘權威認證’。”方向明表示,很多中老年群體都被慢性病困擾,難以一朝解決,“祖傳秘方”“一招見效”的噱頭便精準擊中其痛點;虛假夸大的標題、放大的療效承諾進一步讓偽科普趁虛而入。
“同時,家族群、鄰里圈形成信息閉環,一條‘為你好’的轉發鏈接幾分鐘就能傳遍整個小區;中老年人不擅長思考和獲取健康科普的來源和證據,導致辟謠滯后,錯誤觀念在一次次接力中愈發根深蒂固。子女不在身邊的獨居老人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方向明說道。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對健康的迫切需求,以疾病預防、中醫養生保健為幌子,在網絡平臺上誘導老年人高價購買藥品、保健品。”曹洪欣在臨床中了解到,有些老人家中囤積的無批號保健品動輒成箱,卻因擔心副作用不敢服用。
“不少老人常常打電話詢問這個中藥能不能喝,對于治療或者滋養氣血有多少效果呀。其實,這種現象的滋生,與中醫藥的特殊性密切相關。”曹洪欣表示,中醫藥“藥食同源”的特點,使得藥食兩用的物品處于食品與藥品的模糊地帶。
“不法分子正是利用這種屬性,將未經審批的產品包裝成‘養生神藥’,既規避藥品監管,又借‘中醫傳承’之名行欺詐之實,老年人對健康的樸素期盼,反而給了不法之徒可乘之機。”曹洪欣表示。
治理亂象須下猛藥
2023年,中央網信辦發布《關于加強“自媒體”管理的通知》,其中明確提出,對從事金融、教育、醫療衛生、司法等領域信息內容生產的“自媒體”,網站平臺應當進行嚴格核驗,并在賬號主頁展示其服務資質、職業資格、專業背景等認證材料名稱,加注所屬領域標簽。對未認證資質或資質認證已過期的“自媒體”,應當暫停提供相應領域信息發布服務。同時,中央網信辦2025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中,特別強調整治“自媒體”發布的不實信息,尤其是干擾輿論、誤導公眾,不做信息標注、內容以假亂真,缺失資質、提供“偽專業”信息等問題。
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十四部門發布的《2025年糾正醫藥購銷領域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工作要點》中提出,聚焦資質準入、互聯網診療活動是否與實體醫療機構診療科目一致、診療活動開展、互聯網處方等互聯網診療重點環節,強化“線上醫療”監管。7月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將與相關部門一起,加大互聯網健康科普亂象的整治力度。
“整頓‘網紅醫生’亂象,重點是捍衛健康科普的權威性、科學性、專業性,用權威、準確、循證的科普內容進行規范性知識傳播,以滿足公眾健康需求。”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老年內科主任醫師劉梅林表示。
支修益表示,整治“網紅醫生”亂象需多方合力織密監管網。他建議,首先,國家層面應盡快出臺專項文件,明確健康科普的準入標準、內容規范和責任劃分,將現有科普專家認證制度落到實處——讓有資質、有能力的專家走到臺前,對違規者建立“黑名單”制度。其次,主管部門和醫療機構需強化監管職責,建議醫生開展科普活動必須經單位審核備案,一旦出現違規,所屬機構應及時叫停并追責。
“對跨專業科普、虛假宣傳等行為,衛生健康部門應聯合市場監管、工商、網信等部門形成執法合力,讓違法者付出代價。”支修益表示。
健康科普究竟該如何做?劉梅林建議,進一步凈化網絡環境,建立科普內容溯源、多方協同的規范傳播體系。社交媒體平臺須建立嚴格的醫療健康類內容專家審核機制,對發布者資質進行認證,確保信息的可信度、權威性和可追溯性;對存疑內容進行標注或限流,顯著標識廣告和利益關聯;對傳播虛假醫學信息的平臺實施高額罰款。
劉梅林還建議,醫療機構應鼓勵和支持專業醫生,利用規范渠道(如官方平臺、權威媒體)參與科普創作,提供資源支持,加強質量把關。在醫學教育和繼續教育中融入科學傳播能力的培訓,讓醫生把專業內容準確、有效地傳遞給公眾。此外,應引導公眾識別可靠信源(如官方機構、權威醫院、認證專家),警惕商業營銷,理解醫學不確定性,培養批判性思維,避免不良信息誤導。
在支修益看來,唯有建立“資質審核—內容監管—違規懲處”的全鏈條機制,才能堵住流量至上的漏洞。“唯有讓科學回歸核心,讓行業監管和網絡監管落到實處,讓專業醫療工作者承擔起健康教育和科普宣傳的責任,才能還健康科普一片清朗,真正守護公眾的健康福祉。”
支修益呼吁,要讓優質健康科普真正“下沉”到基層,走進尋常百姓的生活場景。應多開展“科普進社區”“健康進校園”等活動,組織退休專家、高級職稱醫師等專業醫生組成科普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傳遞科學知識。同時,還可以借助“小手拉大手”等形式,讓科學觀念走進家庭,進一步提升公眾的科學素養。
“需要注意的是,科普旨在提供一般性知識和健康建議,絕不能替代專業的診斷和治療,避免誘導公眾自我診斷或排斥專業醫療意見。”劉梅林特別提醒,對于疾病防治、用藥指導等內容,需反復提示咨詢專業醫生的重要性。介紹任何療法、藥物或健康建議,必須客觀闡述其適應癥、禁忌癥、潛在風險和局限性,避免片面強調效果而忽視風險。針對兒童、老人、孕產婦、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健康信息,傳播需格外謹慎和精準,避免造成嚴重不良后果。
國家衛生健康委也特別提醒,按照相關規定,患者需在線下實體醫療機構完成首診并明確診斷后,才可通過具備資質的互聯網醫院進行復診。
劉梅林表示,醫學科普規范傳播是提升公眾健康素養最有效、最廣泛的途徑,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對“網紅醫生”亂象的整頓,絕非限制醫學科普的發展,而是通過強化政策監管,為公眾提供規范、權威、負責任的醫學科普,以維護公眾健康、保障醫療安全、穩定社會秩序,從而更好地助力實現“健康中國”的戰略目標。
(本報記者 周佳佳 謝阿愁 洪琳)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