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資訊
首屆氣象經濟博覽會在合肥召開
共繪“氣象+”賦能千行百業新藍圖人民政協網7月18日電(記者 王菡娟)7月18日,國內首個以“氣象經濟”為核心的國家級博覽會——首屆氣象經濟博覽會(以下簡稱“博覽會”)在合肥濱湖國際會展中心盛大啟幕。博覽會由中國氣象服務協會主辦,中國災害防御協會、中國旅游景區協會、中國電力發展促進會、安徽省科學家企業家協會協辦,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提供公益支持。
本屆博覽會以“氣象融入新經濟,攜手共創好未來”為主題,匯聚來自氣象、新能源、人工智能、低空經濟、交通旅游、健康農業等20余個領域近百余家企業,旨在打造國家級、綜合性氣象經濟交流合作平臺。通過覆蓋1萬平方米的展區成果展示、專題研討與產業對接活動,全面呈現氣象服務從“基礎支撐”邁向“經濟引擎”的躍遷路徑,推動氣象深度賦能現代經濟體系構建
博覽會現場
全國政協常委、安徽省政協副主席李和平,合肥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市長羅云峰出席開幕式并對博覽會的舉辦表達了熱烈祝賀,并對與會的各位嘉賓表示誠摯歡迎。
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談哲敏在致辭中表示,氣象經濟正站在全新的歷史起點,中國氣象學會愿與各界攜手,發揮學術平臺與社會組織的橋梁作用,推動氣象科技成果更高效地轉化為生產力,助力氣象服務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探索多元融合的創新實踐路徑。
中國災害防御協會會長鄭國光則強調,應將氣象減災理念從“被動救援”向“主動防控”轉變。他表示,精準預報、針對性產品供給及行業協同是構建現代氣象防災減災體系的關鍵。氣象經濟在這一領域大有可為,本次博覽會正是推動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產業化的重要窗口。
海南氣候治療和康養協會會長、海南省政協原副主席吳巖峻分享了海南發展特色氣象經濟的經驗。從“數據要素 × 熱帶農業”的精細化種植,到“氣象 + 商業航天”協同打造文昌航天城,展現了氣象資源在區域經濟中的多維度賦能潛力。
在主題報告環節,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許小峰回顧了氣象經濟十年發展歷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潘家華以“轉軌零碳 創新零碳”為主題作報告,分享了以風光為主體的零碳能源新軌道帶來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
博覽會突出“鏈接”理念,將應用場景、科研成果、資本資源和產業生態有機融合,形成高效聯動、共建共贏的新格局。涵蓋新能源、人工智能、低空經濟、交通旅游、健康農業、金融保險等20多個行業的參展企業集中亮相,全面展示氣象技術在不同行業場景中的深度嵌入與協同創新,打造“氣象+”行業發展的風向標。
展會同期還特別設立高校科技交流專區,聚焦科技成果轉化關鍵環節,聯合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搭建起“科研—技術—應用”的橋梁平臺。專區引入多家投融資機構,重點支持產業鏈前沿項目落地轉化,推動人才、技術與資本高效融合,助力氣象經濟加速形成規?;?、系統化發展格局。
編輯:張準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