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兩岸>兩岸交流
怒吼的黃河畔,兩岸血脈深情共振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80多年前,這首《黃河大合唱》以激昂旋律、鏗鏘詞韻,從延安窯洞傳遍中華大地,成為全民族抗戰的精神號角;80多年后,“《黃河回響》——紀念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80周年兩岸音樂會”在黃河壺口瀑布、太行山王莽嶺、九曲黃河乾坤灣等三處承載民族精神的地理坐標地舉辦。近日,兩岸音樂家跨越山海,齊聚三晉大地,以天地為幕、山河為臺,重新演繹《黃河協奏曲》《黃河大合唱》等經典樂曲。
音樂從來都是兩岸同胞間不需翻譯的共鳴密碼。兩岸音樂家合作默契,鋼琴的激昂、弦樂的悠揚與合唱的雄渾交織在一起,仿佛與黃河的濤聲共鳴。這是兩岸音樂家用專業默契編織的情感紐帶,更是血脈相連的天然呼應。音樂跨越海峽,讓兩岸同胞共同感受到:縱使山水相隔,同屬中華民族的血脈親情始終相連,從未改變。這種傳承不是教科書上的文字復述,而是通過藝術感染直抵心靈的精神震撼。正如一位臺灣樂手所說,之前一直無法理解“黃河在咆哮”為什么要用“咆哮”一詞,但真正站在黃河岸邊,一切都已不言自明。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臺灣光復80周年。這些經典曲目在“黃河回響”音樂會上響起,帶領人們穿越回那段烽火歲月,重溫先輩們為民族解放而英勇戰斗的場景。激昂旋律、振奮人心的歌詞,是中華民族不屈抗爭的生動寫照,也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如今,再次奏響這熟悉的旋律,既是對先輩的精神緬懷,更承載著今人的奮進之心。它激勵著兩岸中華兒女,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心手相牽、并肩而行,將以共擔的使命、同頻的步伐,奮勇向前。
音符能夠跨越地域界限,消弭人為阻隔,讓兩岸人民的情感在旋律中交融。兩岸音樂人用音樂宣告:無論海峽兩岸經歷怎樣的歷史曲折,共同的文化基因與民族記憶始終是奔騰向前的主流,不斷促進著兩岸民心相通。即便民進黨當局持續推行“去中國化”,逆歷史潮流與民眾意愿而行,但兩岸民眾血脈相連、文化相通是不可否認的事實,5000年中華文明積淀的文化基因早已深深融入臺灣民眾的血脈,從未因人為割裂而中斷流淌。
這場音樂會不只是一場聽覺盛宴,更是一座跨越海峽、連通兩岸心靈的橋梁,一把傳承抗戰精神、照亮未來之路的火炬。黃河的濤聲與音樂的旋律相互交織,讓抗戰精神在時代旋律中永續傳承,讓民族偉力在兩岸血脈里同頻共振。
(本報見習記者 李佳珊)
編輯:實習生 李軍(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