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理論>建言立論
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
——學習《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
習近平經濟思想是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深入研讀《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重要論述的邏輯內涵、重大意義、總體要求和實踐路徑,對于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 科學界定了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邏輯內涵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分析了市場運行的平等交易、自由競爭等規則,指出商品交換遵循等價原則,經營主體在形式上享有平等地位,市場通過價格機制和供求關系調節資源配置,技術進步推動生產力發展和生產方式革命并瓦解地域性市場壁壘,最終形成統一市場的物質基礎。這些規則為構造現代市場體系提供了理論框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市場體系建設,明確提出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大任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國內統一大市場”納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把“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作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核心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闡述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總體部署。比如,在《深化對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認識》中指出,“要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公平競爭制度,激發經營主體發展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對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進行了科學分析,指出:“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勞動、資本、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配置,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從而在認識經濟運行過程和把握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科學界定了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邏輯內涵,即:在全國范圍內建設一個市場基礎制度規則明晰、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要素和資源市場全面協同、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和市場監管公平有序的大市場。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論述,既回答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出了原創性貢獻,也為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提供了根本遵循。
??? 深刻揭示了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大意義
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是黨中央立足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基礎支撐和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全國統一大市場基礎上的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環”;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中指出:要“防止各地搞自我小循環,打消區域壁壘,真正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這些論述深刻揭示了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大意義,必須準確理解、全面把握。
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高標準市場體系、高層次的分工協作是形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前提。一方面,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既需要提高國內市場的高效聯通水平,也需要打通從市場效率提升到勞動生產率提高、居民收入增加、經營主體壯大、供給質量提升、需求優化升級的通道。另一方面,只有充分發揮市場促進競爭、深化分工的優勢,才能穩定擴大市場規模和容量,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和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奠定基礎。
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抵御外部環境變化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的必然選擇。市場是當今世界最稀缺的資源,而市場潛力恰恰是我國的巨大優勢。當前,國際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甚囂塵上,經濟全球化遭遇巨大逆流,只有充分利用和發揮我國市場優勢,不斷鞏固和增強自身市場活力,才能以國內統一大市場的確定性對沖國際經濟下行的不確定性,有效減少外部沖擊和外需下降帶來的不利影響,確保在極端情況下我國經濟正常運行和社會大局的總體穩定。同時,全國統一大市場還可以推動我國開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是加速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統一大市場與經濟大循環密切關聯。一方面,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可以消除國民經濟運行中的堵點和卡點,從而推動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形成以高質量供給創造和引領需求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全國統一大市場可以消除生產要素跨區域流動和合理配置的瓶頸制約,進一步鞏固和擴展市場資源優勢,使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 全面提出了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總體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強調,要“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優化營商環境”。因此,既要立足內需、暢通循環,立足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也要推動市場規則、市場設施、市場運行監管的有機統一,打造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
堅持立足內需、暢通循環。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推動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以滿足國內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發揮內需潛力,提升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使國內市場成為最終需求的主要來源,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堅持立破并舉、完善制度。“立”就是要加快建立健全市場基礎制度規則、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要素和資源市場協同運行、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發展以及市場監管公平統一等制度,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堅實制度保障。“破”就是要堅決破除各種封閉小市場、自我小循環,堅決拆除“籬笆墻”“玻璃門”,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
堅持系統協同、穩妥推進。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協同發力、久久為功。既要加強頂層設計,統籌謀劃好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目標、路徑和重點任務,也要加強部門協同和地方聯動,形成工作合力,更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先立后破、穩扎穩打,把握好工作的時度效,確保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堅持法治引領、規范監管。充分發揮法治的引領、規范、保障作用,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統一市場格局。一要加強市場監管立法,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規范經營主體競爭行為。二要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三要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增強全社會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
??? 系統謀劃了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實踐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幾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中指出,“要突出經濟體制改革這個重點。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著眼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快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面對新形勢新問題新挑戰,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需要按照黨中央的統一部署,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謀劃、穩步推進,堅定信心、明確路徑。
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健全市場體系基礎制度,完善產權執法司法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深化市場準入制度改革,推行“負面清單﹢情景開放”模式,針對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新業態制定分類準入標準。建立健全數據安全、權利保護、跨境傳輸管理、交易流通等基礎制度和標準規范,釋放新興生產要素的新質生產力潛能。
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穩妥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完善土地二級市場。深化勞動力市場改革,消除就業歧視和不合理限制,促進勞動力、人才跨地區順暢流動。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強化數據要素確權、交易與安全治理,探索知識產權、技術等要素參與分配的機制,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
推進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健全公平競爭制度框架和政策實施機制,完善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制度,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持續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優化政務服務,提高行政效能。加強和改進監管執法,創新和完善監管方式,強化事中事后監管,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為廣大民營企業和創新型企業提供更加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
培育區域經濟發展新增長極和動力源。發揮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等東部發達地區城市群都市圈帶動作用,把推動協調發展和促進資源要素跨行政邊界流動作為東部地區城市群發展的重點。深入推進中西部區域一體化發展進程,推進行政區和經濟區適度分離的探索性改革,建設跨區域市場準入服務體系和“放管服”改革。加強區域經濟發展分類政策支持,有序確定若干經濟地理位置重要、輻射作用明顯、經濟實力突出的城市作為國家中心城市,打通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關鍵堵點。
同時,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還需要做好相關配套工作,比如:完善市場準入制度,推進流通體制改革,培育擴大消費長效機制,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等等,為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創造良好外部環境。
(作者王濟光系第十二、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重慶市政協港澳臺僑外事委主任)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