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多黨合作>民進
聚合會史力量 傳承民進精神
——民進各地組織以立體化會史工作譜寫新時代參政黨建設篇章
以史為炬,方能照亮前行之路。近日,民進2025年會史工作主題年工作中期推進會暨現場會在杭州舉行,來自全國各地民進組織以創新之姿,將會史工作轉化為凝聚共識、匯聚力量的重要抓手,交出了一份精彩的時代答卷。
鉤沉輯佚
在時光深處打撈民進記憶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面對歲月流逝帶來的史料散佚風險,各地民進組織打響了一場與時間賽跑的“史料保衛戰”。
“民進與浙江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民進初創時期的44名會員中,16人為浙江籍。”民進浙江省委會主委蔡秀軍表示,沿著創始人馬敘倫先生在杭州的足跡,浙江民進啟動“三大會史工程”,完成《馬敘倫研究文集》《嚴景耀傳》等20余部傳記,更以9年光陰打磨150萬字的“開明”系列叢書,字里行間皆是民進先賢的赤子之心。
在江蘇,一場覆蓋全省的會史編撰工程如火如荼。“《中國民主促進會八十年·江蘇卷》編撰不是簡單的史料堆砌,而是對民進精神密碼的破譯。”民進江蘇省委會主委馬余強帶領課題組三易其稿,將雷潔瓊與章臣桓的往來書信、吳貽芳的“厚生”教育思想悉數收錄。民進連云港市委會的會史志書中,一張張20世紀80年代支部活動的舊照片,讓老會員們熱淚盈眶:“這就是我們的青春啊!”
安慶民進持續開展口述會史工作,記錄了盛頓華等20余位老會員的珍貴回憶;云南民進耗時4年編纂92萬字的《民進云南省委會志》,編寫民進中央原主席許嘉璐在曲靖師專講學經歷紀實文稿《馬車上的大先生》,成為最鮮活的會史教材。
春風化雨
創新形式讓會史直抵人心
7月初,原創話劇《馬敘倫》在杭州上演,開啟2025巡回演出首站,隨后將赴上海、南京、北京、天津和南昌等地開展全國巡演。
當舞臺上“馬敘倫先生”振臂高呼“只有跟著共產黨走,才是在正道上行”時,臺下“95后”新會員小張抹著眼淚說:“以前覺得先賢是課本里的鉛字,現在他們成了眼前鮮活的英雄。”這部由杭州民進打造的話劇已巡演33場,正以“文藝﹢思政”的方式,完成跨越時空的信仰對話。
《馬敘倫》話劇的火爆,正是各地民進組織創新開展會史教育的一個生動縮影。如何讓厚重的民進會史“活”起來?近年來,各地民進組織各顯神通,打造出一堂堂“走新”更“走心”的會史教育課。
在遼寧,“主委講會史”“主委講先賢故事”活動如火如荼。省委會領導班子深入基層,以“民進人講民進”的方式,將馬老的政治囑托化為生動故事;廣東創新推出舞臺劇《香江北舟》,再現民進在港響應“五一口號”、創建港九分會、參與協商建國崢嶸歲月,演員們說:“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禮。”
科技手段的日新月異也推動著會史教育形式不斷創新。浙江開發“AI講會史”“線上陳列館”,云南籌劃建設“VR會史館”“會史地圖”……傳統與現代交織,讓歷史觸手可及,會史教育直抵人心。
薪火之地
打造浸潤人心的精神坐標
“我們依托馬敘倫歷史資料陳列館、馬敘倫與杭州主題展覽館、馬敘倫公園、馬敘倫墓園這‘兩館兩園’,打造了一條特色鮮明、內容鮮活的‘初心之路’,把會史教育從‘會場’搬到了‘現場’。”民進杭州市委會主委樓秀華說,在多方努力下,“兩館兩園”成功創建了民進會史教育基地、學習教育基地,以及省、市社院的現場教學基地。
活動期間,與會人員踏入杭州馬敘倫“兩館兩園”,一條“初心之路”串起先生出生、求學、戰斗的人生軌跡。今年已有1800余人次在此駐足,觸摸展柜里那支簽署過《民主》周刊的鋼筆。工作人員說:“最動人的是孩子們在留言墻畫的馬爺爺——他們給畫像戴上了紅領巾。”
而在太湖之濱的趙樸初紀念館,安慶民進增設“趙樸初與民進”專題展室,今年已接待市外民進會員4200余人次。講解員小張說:“每次講述樸老‘慈悲濟世’的故事,都能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此外,王紹鏊紀念館、葉圣陶故居等7處會史教育基地已成為江蘇會員們的“精神充電站”;廣東打造省委會機關會史宣傳中心、從化“廣東省民進會史展”以及民進會史教育基地——同心苑·雷潔瓊祖居等“一中心兩基地”會史教育平臺;云南修繕冰心默廬并排演《老院子里的百年家國》;重慶推動傅任敢舊居保護……一座座會史教育基地,恰如鑲嵌在祖國山河間的精神燈塔。它們不僅是歷史的載體,更是薪火相傳的見證者、新時代的精神坐標。
繼往開來
在傳承中續寫時代華章
我們記錄歷史,是為了讓未來記住現在。從馬敘倫手書的“正道上行”到雷潔瓊珍藏的泛黃書信,從話劇舞臺的錚錚誓言到教育基地的諄諄教誨,民進人正以創新之姿守護精神根脈。站在成立80周年的歷史節點,這場跨越時空的“精神接力”昭示著:唯有知所從來,方明所往。
活動期間,隨著《馬敘倫全集》出版座談會的舉行,以及嚴景耀雷潔瓊歷史資料陳列館啟用暨紀念嚴景耀雷潔瓊誕辰120周年活動的陸續開展,民進會史工作必將為新時代多黨合作事業注入更強大的精神動力,讓“跟著共產黨走”的正道之光,照亮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通訊員 王小俊 本報記者 鮑蔓華)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