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連起來看
破浪前行顯韌性 穩中求進開新局
風浪越大,越要向內扎根。變局越深,越要向新而行
“穩”的態勢持續,上半年GDP同比增長5.3%。“進”的步伐堅定,著力推動經濟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新”的動能集聚,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加快。“暢”的循環加力,做強國內大循環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一幕幕奮斗圖景,共同勾勒出2025年上半年中國經濟的堅韌底色。
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對宏觀經濟政策作出全面部署,涵蓋投資、消費、出口等層面,政策部署“多管齊下”“能用盡用”,體系均衡且全面。政策還特別強調宏觀政策的民生導向(不僅是促消費,更是“投資于人”,體現投資消費統籌)。房地產市場政策力度繼續加大,城市政府在收購主體價格和用途方面獲得更大自主權。新型城鎮化政策推進市民化,釋放消費潛力。
5. 3%增速背后的“穩”與“進”:結構優化筑牢向好根基。消費“壓艙石”作用凸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0%,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高達52%。“以舊換新”政策助推市場景氣,家電、通訊器材等商品銷售額增速超20%;服務消費持續釋放潛力,文旅、健康等領域在假日經濟助推下創下客流新高。出口展現超預期韌性,盡管面臨美國加征關稅的壓力,貨物進出口總額仍實現2.9%的正增長。民營企業扛起大旗,進出口額增長7.3%,占總額比重升至57.3%;對東盟、中東等新興市場出口亮眼,“一帶一路”貿易增長4.7%,市場多元化戰略有效對沖了傳統市場萎縮風險。
投資結構加速優化:制造業投資以7.5%的增速領跑,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速更超20%,航空、航天器及計算機設備領域成為新引擎;基建投資穩健增長4.6%,而房地產投資雖下降11.2%,但“止跌企穩”過程中的陣痛也為經濟轉型騰挪出空間。
居民收入實際增長5.4%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民生指標的“穩”為經濟回升向好注入最堅實的底氣。
創新浪潮奔涌:新質生產力重塑增長邏輯。制造業向“新”而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0.2%,工業機器人密度攀升至322臺/萬人,數字化轉型覆蓋輕工、醫藥等多個行業;綠色轉型同步提速,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超30%,“碳達峰”進程較預期提前5年。數字經濟成為新支柱: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占GDP比重已達10%,信息傳輸、軟件服務業增加值激增11.1%。數據要素與AI融合催生新業態,“數實融合”正從單點突破邁向系統化升級。中國經濟向新而行,本身就是一個在發展中遇到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過程。統籌發展和安全,兼顧秩序與活力,這樣的創新才能常青、發展更可持續。
政策協同發力:宏觀布局激活內生動力。財政貨幣雙輪驅動,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推動企業貸款利率降至十年新低(3.3%),個人房貸利率降至3.1%,百萬房貸利息節省36萬元;財政政策更加積極,超長期特別國債與專項債加速落地,社保、科技、環保等領域投入顯著加大。全面深化改革砥礪前行,民營經濟促進法正式出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破除壁壘;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收官,資本市場包容性改革吸引中長期資金入市。
但也要看到,外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美國關稅政策滯后效應可能顯現,出口承壓風險未消;企業間“內卷式”競爭現象較為嚴重,主要表現為企業壓低價格、在生存邊緣相互競爭;內生動力需進一步激活,經濟回升向好基礎仍需加力鞏固。更應該看到的是,近期國際機構或投行對全球經濟預測發表展望報告,多數都是預測下半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卻不約而同調高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這顯示了國際機構和投行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
從下半年情況看,盡管外部環境仍存在不確定性,內部結構調整的壓力較大。但綜合判斷,上半年經濟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和成效,為完成全年目標打下了較好基礎。
內需挖潛再發力:“兩新”“兩重”政策擴圍,服務消費、銀發經濟、文旅休閑等場景創新持續擴圍;合理增加公共消費,完善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網,解除居民后顧之憂。產業升級加速度,聚焦“十五五”新質生產力布局,擴大對生物制造、低空經濟、6G等前沿領域投入;推動制造業“智改數轉”,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鏈控制力。
開放突圍拓空間:深化高水平對外開放,依托RCEP與“一帶一路”共建區域產業鏈,將“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標準”。
下階段,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國內經濟工作和國際經貿斗爭,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進一步做強國內大循環,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的不確定性,推動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
風浪越大,越要向內扎根。變局越深,越要向新而行。回望上半年,5.3%的增長不僅是數字的收獲,更是發展理念的勝利——印證了“以進促穩、先立后破”方法論的科學性,彰顯了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的精準效能。當消費的“壓艙石”更穩固,新質生產力的“風帆”更飽滿,改革的“羅盤”更靈敏,我們完全有理由有底氣相信:2025年的下半程,必將延續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推動中國經濟由“量的積累”轉變為“質的飛躍”,以中國式現代化的確定性航向,穿越全球經濟的驚濤駭浪!
(作者張連起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中國企業財務管理協會會長)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