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政協網評
政協網評丨改文風不妨向民歌學習
“媽媽教我信天游,三十里鋪來么花狗狗……”7月16日晚,陜西省延安市棗園文化廣場上,清亮稚嫩的童聲拉開了寶塔區第二屆陜北民歌大賽的帷幕。臺上唱得動情,臺下隨聲應和,充滿好奇的孩童與飽含深情的老者,交織出跨越年齡的聲浪。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民歌形式之一,陜北民歌于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產生于周代中期的民歌緣何能贏得群眾喜愛、傳唱至今?
答案蘊藏在它那接地氣的歌詞和與時俱進的表現方式里。
歌詞是歌曲的靈魂。陜北民歌的歌詞取材于民眾日常的生產生活,質樸率真、通俗易懂?!鞍赘裆樐樚栮枙瘛薄耙粚Π座Z河灣灣站,想起我哥哥心繚亂”,疊詞疊字、比興手法,道出的是勞作的艱辛、熾熱的情感,用的是群眾聽得懂、有共鳴的“大白話”。
隨著時代發展與受眾變化,陜北民歌從最初反映勞動人民生活、中國革命斗爭歷史,到現在不斷吸納新時代的新內容;歌詞從最初的委婉含蓄到現在簡單直白、直抒胸臆;表現方式也不僅是大開大合,開始融合通俗唱法。
扎根大眾生活的內容,順應人民需求的創新,是陜北民歌代代相傳、歷久彌新的密碼。
這個常青密碼,值得我們在改文風中學習借鑒。
文風體現作風?!罢_的廢話、漂亮的空話”等文風積弊的背后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在作祟。它們如同民歌里所唱的“沙嵩嵩林”般阻情隔意,讓人民群眾產生距離感、陌生感,甚至厭惡感。
改文風是一場深刻的語言系統、創作姿態與傳播思維的轉變,其本質就是要“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站在人民立場,寫出讓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章。其關鍵在于堅持走好群眾路線,心懷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真正“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讓文字“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才能讓人民群眾聽得懂、聽得進、樂意聽。
如何改文風,不妨向民歌學習。
(本報記者 呂婉瑩)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