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教育強國建設委員說·聚焦聯組會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新民:
教育強國建設·委員說?|創新者要懂得等待的智慧據新華社消息,7月13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新民所負責的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測實驗一期,歷時8年,實現首光觀測并成功獲取月球和木星輻射的150GHz頻段清晰圖像。
本期,民生·教育版特別對話張新民,探尋那些支撐科研創新的關鍵人格特質,感受科學家在未知領域深耕的精神力量。
——編者
“開展科研探索工作,人生的目標,就不再是做一個‘跟隨者’,而要做‘開創者’‘引領者’,要有敢為人先的膽識,要有坦然面對各種挑戰,甚至是各種失敗的韌勁。”
——張新民
張新民(左二)和科學家們在西藏阿里地區阿里原初引力波觀測站建設現場。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供圖)
西藏阿里,海拔5250米。這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新民和團隊成員們開展科研探索的場域。
他們在探索的,是宇宙起源的秘密——原初引力波,即宇宙開端的大爆炸產生的引力波。2016年2月11日,美國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宣布成功探測到由雙黑洞并合產生的引力波,并以此獲得諾貝爾獎。至此,宇宙暴脹時期誕生的原初引力波,成為相關領域下一個追逐的焦點。
“錯過了引力波,我們不能再錯過探測原初引力波的重要窗口。”癡愛探索的張新民,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新的科研征程。
氧氣稀薄、水汽含量少、大氣透射率高,對科研探索很友好,但對科研工作者來說,卻是無盡的挑戰。“很多人上去,連最基本的呼吸都困難。我們的團隊成員經常鼻子里插著氧氣管、工作十幾個小時、半夜帶著設備跑到山頂上去收集數據……沒有一股信念的支撐是做不到的。”作為阿里項目首席科學家的張新民帶領團隊的近百位科研工作者十年如一日地堅守著。
解碼未知,需攻克重重“心魔”
從“不懂”到“懵懂”,從“未知”到“已知”。張新民說,科學家們不僅要突破人類認知的重重局限,更要攻克自己內心深處的“孤獨”與“不安”。
——成為創新人才,首先要能坦然面對孤獨。張新民坦言,自己幾乎所有的重大科技榮譽都是在開展原初引力波探測項目之前。“因為你做的事情,是沒有人在做的。既然沒有人做,就沒有人能證明你做得行。從‘0’到‘1’,你能等的只有時間。”
“成為真正的拔尖創新人才,就要放下種種世俗的利益牽扯。”張新民以玩笑的語氣講述著自己的科研探索路。“‘一無所有’是常態,要是哪天真的成功了,沒準還是世界級的最高科學獎項了。”
——成為創新人才,要懂得“等待”的人生智慧。張新民感慨,“沒有一項重大科學項目不是依靠幾十年的時間去積累的。‘中國天眼’首席科學家南仁東,等待22年,為FAST選址走遍貴州900多個喀斯特洼地,為中國鑄就觀天重器,就是最佳的例證。”
“要坐得住冷板凳、要耐得住寂寞,這都是我們經常講的一句話。但難就難在堅守一天很容易,堅守幾十年卻非常難。要有別樣的毅力。”張新民說。
求得創新,還要有過人的本領
“像我前面說的,做前沿的科技創新,正確與否是無從求證的。作為理論的提出者,我們只能等待未來的實驗驗證。可你不能一直在那干等著,還是要硬著頭皮向前走。換言之,你必須要有足夠的自信,要相信自己的理論,才能走下去。”談到自己的科研項目,張新民說:“要做真正的創新人才,就是要有把認準的東西,堅定地做下去、不打‘退堂鼓’地干下去的信念。”
張新民感慨,信念的堅定,一方面,源于讓祖國科技事業再獲新突破的赤子之心;另一方面,來自對科學未知的純粹好奇。“真正的科學工作者都是非常實在、單純的。大家無非就是想用盡全力,去求得幾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心要熱,才能坐得住冷板凳。”
“科研創新工作者不但要修煉好自己的‘心’,更要有過硬的基本功去探尋真理,要在知識獲取上苦下功夫。”“要為自己未來盡情地向上生長,扎好根,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無論做任何領域的科學創新,基礎理論都是根基。只有根基打牢了,才可能產生‘新’的成果。”張新民說。
“現在的重大課題都不是某一個學科知識可以單獨應對的,要提前盡力去拓展自己知識的廣度。”張新民一邊鼓勵青年一代科研工作者要廣泛積累知識,一邊回憶起自己學成歸國時的經歷,當時,在研究宇宙學的同時,他也沒放棄在“基本粒子”方面的探索。“這是兩個極端的概念,因為基本粒子非常小,是一個‘向下’的概念;而宇宙又非常大,是個‘向上’的概念。兩者看起來毫無關系,但正是這種‘大’與‘小’的神奇交錯,促使我想要更深入地去探索暗物質和暗能量,并提出了‘精靈理論’。”
張新民笑了笑,繼續說道:“堅持探索,說不定就會有收獲。我就是很好的例證。今年,我們阿里項目取得了重大突破,‘精靈理論’也在實驗中得到部分驗證。”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 他還想助力更多科研人員尋夢(記者手記)
在張新民身上,我們可以感悟到一名科研創新工作者最真實的、最可愛的樣子——那是為了求得一個未知可能,而全力拼搏的模樣。
就在幾天前,一則關于張新民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消息備受各方關注:“在海拔5250米的西藏阿里地區,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等國內外16家科研機構共同研制,歷時8年建成的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測實驗一期(AliCPT-1)實現首光觀測,成功獲取月球和木星輻射的150GHz頻段清晰圖像,并于7月13日正式發布。”
“我等了10年!”張新民的激動之情溢于言表。采訪中,他向記者介紹,這一標志性進展將預示著,我國科學家有望捕捉到宇宙大爆炸后瞬間產生的“原初引力波”。
張新民說,自己期待能把所有工作都做到極致。為此,他可以等,也不怕等。
提到政協委員的身份,張新民對記者說,他期待身處科技前沿探索一線的委員們都能更好地發揮民主監督的作用,積極主動地為更多科研創新工作者提供更多寬廣的自主探索空間。
而作為一名連續三屆的全國政協委員,張新民自己也在不斷努力,“希望我能將我們在科研探索中獲得的經驗與思考,轉化為更多推進科研工作的好點子、好政策。”張新民對未來創新環境不乏期待——
“要為科研工作者坐得住‘冷板凳’營造一個生態友好的環境,進一步推動‘破四唯’實踐,少一些‘唯帽子論’。特別是在‘內卷’文化如此盛行的當下,我們保證相應政策的落地實效,要讓創新人才能真正地靜下心,不為世俗標準裹挾。”
“基礎研究的人才培養是前沿科技發展的根基,要繼續深入推進‘強基計劃’等育人實踐。”
“在重大科學項目的評價過程中,要進一步摒棄短期績效主義。”
“在相關政策的制定和推進過程中,要傾聽多方視角聲音,特別是一線科研工作者的訴求。”
……
張新民說,科研創新者都是有夢的人。而自己的夢有兩個,一個是自己所從事的科研探索能取得新突破;另一個是助力千千萬萬名科研工作者的夢想都不落空。(記者 朱英杰)
編輯: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