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社會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時評 創客說 樂觀社會 畫里有話 滾動資訊

首頁>社會>聚焦

從“老有所養”到“老有頤養”

——委員共議推進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

2025年07月24日 09:29  |  作者:趙瑩瑩  |  來源:人民政協網-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從“老有所養”的基礎保障到“老有頤養”的品質追求,從日常就醫的便捷需求到精神世界的豐富渴望,這些民生關切既考驗社會服務的供給能力,也呼喚著更具溫度與效能的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為老年群體的幸福生活保駕護航。

立足養老服務、醫療保障、公共設施、社會參與等關鍵領域,多位全國政協委員就此貢獻了自己的智慧與擔當,為建設包容有溫度、便利有質感的老年友好型社會添磚加瓦。

——編者

7.24 10版配圖1(7780434)-20250724092155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魯勇:
推動社會參與 繪就老年友好新圖景

社會參與作為老年友好型社會的活力源泉,正讓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從“被服務者”轉變為“社會共建者”,在參與中收獲價值,在融入中共享溫情。

從社區志愿服務到終身學習課堂,從鄰里矛盾調解到文化技藝傳承,銀發群體正以多樣方式活躍在社會舞臺,為老年友好型社會注入蓬勃生機。

“我有30多年的教學經驗,能給社區的孩子們輔導功課,感覺自己又‘上崗’了!”在山東曲阜某社區里,年過六旬的退休教師劉大爺是“銀發學堂”的資深志愿者。

每周三次,他風雨無阻地來到課堂,為孩子們開啟一扇扇知識之窗。那些深入淺出的講解,讓這位白發園丁的身影成為社區最溫暖的風景線。

“鼓勵老年人發揮其經驗優勢,參與志愿服務,是實現‘老有所為’的重要途徑之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魯勇在調研中發現,老年群體憑借豐富的生活閱歷和專業積淀,在社會參與中展現出獨特價值:在垃圾分類推廣中,老年人用“接地氣”的講解讓居民聽得進、記得住;在鄰里矛盾調解中,他們以威望化解糾紛,成為社區和諧的“黏合劑”;在小區環境改善議事會上,他們提出的一系列合理化建議,讓居住環境更貼合居民需求。

近年來各地不斷完善銀發教育服務體系,為老年人社會參與搭建“能力加油站”。例如通過聯動高校、文化場館、社會組織等資源,構建起線上線下融合的學習平臺:線上有詩詞鑒賞、智能手機應用等課程,線下開設剪紙培訓班、紅色故事宣講會、非遺技藝工作坊,老年人可根據興趣自由選擇。

與此同時,魯勇坦言,老年人社會參與熱情日益高漲,但仍需進一步完善支持體系,讓更多老年人“參與得舒心、發揮得順心”。結合實踐需求,魯勇建議可從四方面著力推進:

強化政策精準支持。建議各地出臺差異化政策,針對農村老年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等群體制定專項參與計劃,破解農村地區活動場地不足、偏遠地區資源匱乏等問題。將老年社會參與納入基層治理考核體系,推動鄉鎮(街道)、社區建立“老年參與服務站”,專人負責需求對接與服務保障。

搭建多元參與平臺。依托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老年學校等場所,建立“銀發人才庫”,分類登記老年人的技能特長與服務意愿,精準匹配社區治理、文化傳承、青少年關愛等需求。推廣“志愿服務積分”等模式,鼓勵低齡老人服務高齡老人,形成代際互助良性循環。

優化資源整合機制。推動高校、企業、社會組織等多方聯動,為老年人提供針對性技能培訓,如社區服務技巧、數字化工具應用等。整合文化場館、景區等公共資源,設立“老年文化實踐基地”,為老年人開展文化活動、展示參與成果提供場地支持,降低參與成本。

健全激勵保障措施。建立老年志愿服務星級評定制度,對表現突出的個人與團隊給予表彰獎勵,并在醫療保健、公共服務等方面提供適當優待。完善老年人參與安全保障機制,為參與志愿服務的老年人購買意外險,解決“不敢參與”的后顧之憂。

“多渠道助力老年人社會參與,繪就老年友好新圖景。”魯勇期待,隨著支持體系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老年人將走出家門、融入社會,用智慧與熱情書寫“老有所為”的精彩篇章,為老年友好型社會注入持續的生命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老齡協會原會長王建軍:
讓養老服務既有溫度又有精度

在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的當下,養老服務日益成為老年群體幸福晚年的制度安排。

清晨7點,家住北京朝陽區望京街道的張阿姨聽到熟悉的門鈴聲。養老護理員提著新鮮蔬果如約而至,一邊熟練地為老人梳洗整理,一邊細心詢問近些天的身體情況。這溫馨的一幕,正是居家養老服務為獨居老人帶來的“家門口的溫暖”。

“從居家養老的上門照料到社區養老的日間關懷,從機構養老的專業照護到智慧養老的科技賦能,多元化養老服務供給體系正在悄然生長,滿足著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需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老齡協會原會長王建軍表示,以人文關懷為核心的養老服務模式,是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最具象化的實踐表達。

王建軍在調研中發現,當前養老服務“保障網”仍存在亟待填補的“縫隙”,即便在服務體系相對完善的地區,快速升級的養老需求與服務質量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也日益突出。

“具體表現在,部分養老機構仍停留在‘看護式’服務階段,缺乏專業健康管理團隊和文化活動組織能力;社區養老服務項目同質化嚴重,難以滿足老人個性化需求;智慧養老產品雖層出不窮,但不少設備操作復雜,真正貼合老人使用習慣的‘適老又實用’產品占比不高。”王建軍說。

“與此同時,養老資源城鄉分布不均、專業養老人才短缺等現實困境,也讓‘老有頤養’的愿景面臨挑戰。”王建軍表示,如何織密養老服務這張既有溫度又有精度的民生“保障網”,使其真正成為老年人觸手可及的貼心依靠,已成為推動新時代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命題。

在他看來,在養老服務需求持續升級與現有服務能力存在差距的現實背景下,養老服務要從滿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向注重服務的個性化和人性化加速轉型。這種轉型正在全國各地落地生根,涌現出許多創新實踐案例。

王建軍告訴記者,在江蘇南京,社區養老服務中心不再只提供“吃飯聊天”的基礎服務,而是引入專業康復師、營養師,為老人定制“健康檔案﹢個性化服務包”,從慢性病管理到心理疏導,讓服務精準對接需求。

在四川農村,“村級互助養老點﹢鄉鎮養老服務中心”的模式悄然興起,低齡老人志愿者與專業服務人員配合,既解決了服務力量不足的問題,又讓老人感受到鄰里溫情。

“從‘老有所養’邁向‘老有頤養’,一方面要全面推進硬件設施的無障礙化改造,另一方面更要實現服務理念從‘任務導向’到‘人文關懷’的根本轉變,構建專業化、個性化、多元化的服務體系,讓老年人在享受服務的過程中感受到尊重與關懷。”王建軍表示,這需要政府進一步完善政策引導,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創新,同時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提升服務的專業化水平,讓養老服務既有溫度又有品質。

他進一步提出,要構建“三位一體”的養老服務體系:在居家養老方面,重點發展專業化上門服務,涵蓋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精神慰藉等全方位需求;社區養老要充分發揮基層優勢,通過建設綜合性日間照料中心、嵌入式養老服務站點等設施,打造“15分鐘養老服務圈”;機構養老則需著力提升標準化、專業化水平,建立分級分類服務標準,為不同健康狀況、經濟條件的老年人提供差異化優質服務。

王建軍相信,隨著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服務理念持續更新,這張溫暖的“保障網”必將讓千萬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收獲尊嚴、快樂與幸福,讓老年友好型社會的圖景在神州大地徐徐鋪展。

全國政協委員、民革北京市委會副主委李巖:
推動適老化改造與城市更新行動深度融合

公共設施的無障礙化,是老年友好型社會的重要硬件支撐,讓老年人能在社會生活中感受便利、行動自如。

從城市道路的細節優化到社區場景的貼心改造,適老化升級正以看得見的變化,為千萬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增添溫暖與底氣。

“以前過馬路總怕綠燈時間不夠,現在路口綠燈延長了20秒,走起來心里踏實多了!”家住重慶的周卿華老人每天都要到附近公園散步,紅綠燈一個小小的時間調整,讓他的出行之路不再匆忙。

全國政協委員、民革北京市委會副主委李巖在調研中發現,如今的適老化升級已從單一設施改造轉向全場景覆蓋:

政務服務中心里,低位服務窗口讓坐輪椅的老人無須起身就能辦理業務;醫院掛號機旁,志愿者隨時協助老年人操作設備;銀行網點配備的放大鏡和助老專員,讓視力不佳的老人不再因看不清字而犯愁。這些細節滿滿的改造,正讓老年人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場景中感受到平等與尊重。

居住環境優化中,許多地方為高齡、失能老人的住所免費安裝防滑地板、衛生間扶手和緊急呼叫系統;居住小區附近的菜市場拓寬了通道,增設休息平臺;公園里,緩坡步道替代了陡峭臺階,健身區專門配置了適合老年人的慢運動器材。這些改造讓老年人的居家生活更有安全保障,也讓社區真正成為“老年友好的港灣”。

“公共設施的適老化升級沒有終點,每一處細節的完善都承載著對老年人的關愛。”李巖認為,當前適老化改造雖成效顯著,但仍有提升空間。他建議,應進一步擴大改造覆蓋范圍,將老年人口聚集的農村地區和老舊小區納入適老化改造重點,通過政策傾斜彌補城鄉適老設施差距,推動養老設施服務均等化,讓農村老人和城市居民一樣享受便利。

在設施設計上,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充分征求老年人意見,推出“菜單式”改造方案。針對不同身體狀況老年人的需求,在扶手高度、按鈕位置、字體大小等個性化設計上精準匹配,讓設施真正“適老又實用”。

同時,建立適老化設施長效維護機制,通過數字化手段建立維護檔案,利用智能巡檢設備實時監測設施狀況,確保無障礙通道、緊急呼叫系統等關鍵設施隨時可用。

“從宏觀層面看,老年友好理念正深度融入城市更新與新城建設。”李巖提出,要推動適老化改造與城市更新行動深度融合。

具體來說,新城建設要嚴格落實“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原則,在規劃階段就預留老年活動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等設施用地,健全地下連廊、空中步道等立體交通系統,實現老年人從居住區到公共服務場所的無縫銜接。

在老城改造過程中,要廣泛推廣“小而美”的改造模式,利用街邊閑置的邊角地、街頭道邊綠地,打造精致美觀的“口袋公園”,重點配備適老的休息座椅、遮陽棚和簡易健身器材,為老年人提供“出門即達”的休閑場所。

此外,應建立適老化指標評價體系,加強對老年人的設施使用指導,通過社區培訓、志愿者講解等方式,讓老年人熟悉設施功能,同時倡導公眾共同愛護適老設施,營造“人人參與、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

“隨著適老化改造的不斷深入,當公園的每一級臺階都有坡道相伴,當社區的每一處角落都有貼心扶手,當城市的每一條街道都為老人留足通行時間,老年友好型社會的硬件基石將更加堅實。”李巖表示,這些遍布城市肌理的適老設施,不僅是便利出行的“輔助器”,更是社會關愛老年人的“溫度計”,讓千萬老年人在無障礙環境中,感受社會的包容與溫暖。

全國政協委員、民盟廣東省委會副主委劉思德:
讓醫療保障為老年生活撐起“安心傘”

醫療保障是老年友好型社會的健康基石,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撐起堅實的“健康保護傘”。

“以前掛號要排半天隊,折騰大半天;現在有老年人綠色通道,提前電話預約好,到醫院后直接優先就診,檢查、取藥全程有志愿者引導,繳費刷醫保卡直接結算,自己就能搞定,心里踏實多了!”7月21日,家住北京海淀區車道溝附近的68歲王大爺,在社區醫院復診高血壓時對記者如是說。

王大爺的就醫路,正是醫療保障服務適老化升級的生動縮影。

醫療保障的溫暖不僅停留在看病環節,更延伸到老年人全周期健康管理的每個細節。從建立老年人就醫綠色通道讓看病更便捷,到加強慢性病管理為健康保駕護航;從提高醫保報銷比例減輕醫療負擔,到推廣長期護理保險破解失能照護難題,全國政協委員、民盟廣東省委會副主委劉思德在調研中深切感受到日益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讓老年人在面對疾病時少了顧慮、多了底氣。

劉思德發現,農村老人的醫療保障網也在持續織密。通過醫療協作機制,城市三甲醫院專家定期下鄉坐診,鄉鎮衛生院配備智能體檢設備,農村老人可以便捷地進行基礎健康檢查;醫保電子憑證在鄉村的普及,讓老人們告別了“忘帶醫保卡就沒法結算”的尷尬,就醫便利性大幅提升。

細數醫療保障的進步與溫暖,劉思德結合調研提出針對性建議。

在他看來,應進一步擴大老年人就醫綠色通道覆蓋范圍,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等基層醫療機構納入重點建設范疇,同時簡化預約流程,通過社區代辦、電話預約等適老方式,破解老年人“智能設備使用難”的痛點。

在慢性病管理方面,可依托健康檔案建立“一人一策”精準管理機制,借助智能監測設備實時追蹤血壓、血糖等數據,推動家庭醫生與專科醫生聯動,提供個性化診療方案;同時建議擴大慢性病用藥報銷目錄,將常用藥、新特藥納入報銷范圍,切實減輕長期用藥負擔。

“針對農村和偏遠地區,需加快醫療資源下沉節奏,通過遠程醫療平臺實現優質資源跨區域共享,加強基層醫務人員技能培訓,提升常見病、慢性病診療能力,讓農村老人在家門口就能看好病。”劉思德說。

他認為,要加速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全國推廣,通過政策補貼吸引專業人才加入護理隊伍,建立護理服務評價體系,借助數字化手段監管服務質量,讓失能老人得到更專業、有保障的照護服務。

“讓醫療保障為老年生活撐起‘安心傘’,每一次完善都在為老年人的健康添磚加瓦。”劉思德坦言,當農村老人享受到與城市同質的醫療服務,當家庭醫生的腳步走遍社區街巷,當適老化服務細節融入診療全程,這張健康保障網便有了溫度與力量。它不僅守護著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更讓歲月流轉中的銀發群體感受到社會的深情關懷,成為老年友好型社會最溫暖的底色。(記者 趙瑩瑩)

編輯:廖昕朔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一级在线上播放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视频 | 伊人色综合久久一区二区观看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不卡 | 熟女中文字幕乱码 | 日本青青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