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法治>資訊
筑牢電商法治屏障 護航數字經濟健康遠航
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當下,電商行業已然成為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從繁華都市到偏遠鄉村,從日常消費品到高端科技產品,網絡購物覆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大眾消費的重要途徑。但在這繁榮的背后,電商產業鏈的不法亂象卻如毒瘤般滋生。
2024年1月至2025年6月,全國檢察機關起訴涉電商領域相關犯罪1萬余人,這一數字如警鐘般敲響,揭示出電商領域違法犯罪的嚴峻態勢。售假、信息泄露、直播詐騙等問題,不僅嚴重損害消費者的切身利益,讓消費者在購物時膽戰心驚,難以辨別商品真偽與信息安全;更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使誠信經營的商家陷入不公平的競爭泥沼;還阻礙了電商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影響行業的整體聲譽與長遠前景。
利用電商平臺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的現象屢禁不止,且呈現出與傳統售假截然不同的特點。侵權成本的降低,使得不法分子有恃無恐;新穎的營銷模式,如通過網紅帶貨、直播推廣等,讓假貨更易混入市場;隱蔽的售假渠道,從線上店鋪到社交群組私下交易,增加了監管難度。電商領域公民個人信息泄露問題同樣觸目驚心。電商行業作為多領域數據的交匯點,掌握著海量公民個人信息。部分從業者受利益誘惑,不惜違規獲取并出售這些信息,形成一條黑色產業鏈;依托電商直播實施的詐騙手段更是不斷翻新,令人防不勝防。不法分子利用直播商品真偽難辨的特性,精心策劃直播話術,對廉價商品過度包裝,以“高價回收”“保值增值”等虛假承諾為誘餌,誘導消費者上鉤。
面對這些復雜嚴峻的問題,司法機關肩負著重要使命,需持續發力,積極作為。在懲治犯罪方面,應加大對生產、銷售偽劣商品、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詐騙等犯罪的打擊力度,提高犯罪成本,形成強大威懾。通過精準打擊電商黑灰產違法犯罪,斬斷伸向消費者和合法商家的黑手,助力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在機制建設上,完善與行政執法機關的信息共享機制至關重要。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雙向銜接,實現線索移送、證據共享、案件會商等環節的無縫對接,形成打擊合力,避免出現監管空白與執法脫節。例如,在查處售假案件時,行政執法機關前期的調查取證與檢察機關后續的刑事起訴緊密配合,提高辦案效率與質量。
公益訴訟檢察職能也應充分發揮。對于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電商違法犯罪行為,檢察機關可通過提起公益訴訟,要求侵權者承擔賠償責任,督促相關行業整改。如針對大規模個人信息泄露事件,通過公益訴訟推動電商行業完善信息保護制度,加強行業自律,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網絡并非法外之地,依法懲治網絡空間違法犯罪,優化網絡營商環境,是司法機關維護公平正義、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職責。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偉大征程中,電商行業的法治建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各方攜手共進,司法機關嚴格公正執法,消費者積極主動防范,從業者秉持誠信自律原則,才能匯聚起強大合力,共同凈化網絡消費環境,讓電商行業在法治的軌道上穩健前行,持續釋放蓬勃活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推動數字經濟在法治的護航下駛向更加繁榮的未來。(記者 高志民)
編輯:錢子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