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專題>第二時間

探秘申遺成功的西夏陵——

第二時間 | 千年王陵為什么行?

2025年07月25日 10:04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太震撼了!這些夯土陵墓經歷過近千年的風吹日曬卻依然雄偉。以前課本上那個神秘的西夏王朝突然變得具體了。”來自杭州的一名大學生興奮地拿起手機,向記者展示剛剛拍攝的照片,畫面中是戈壁蒼穹下背靠賀蘭山脈靜靜矗立的西夏陵3號陵陵塔。

新華全媒頭條·文明探源|昭彰“文明密碼”(7705192)-20250725175235

2025年7月10日,游客在寧夏銀川西夏陵景區3號陵參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今年夏天,許多游客從各地紛至沓來,感受這處新晉世界遺產的魅力。

7月11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西夏陵不僅為中國歷史上延續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見證作用,實證了西夏王朝在絲綢之路上的中繼樞紐地位,也以其獨特的多民族交融特質,向世界揭示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深刻內涵。

多元文明交融的千年見證

西夏陵位于我國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山南段東麓,是西夏王朝的皇室陵園,包括9座帝王陵墓、271座陪葬墓、5.03公頃北端建筑遺址以及32處防洪工程遺址。西夏王朝于1032年由黨項人建立,一直延續至1227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滅亡。王朝扼守古絲綢之路要道,其效法中原王朝制度,形成以佛教信仰為核心、多元文化并存的文明。

新華全媒頭條·文明探源|昭彰“文明密碼”(7705189)-20250725175239

2025年7月10日在寧夏銀川拍攝的西夏陵1號陵與2號陵(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從選址方位、陵寢制度和建筑風格等方面來看,西夏陵在很大程度上是11~13世紀中國北方尤其是西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產物,是各民族共創共享共傳中華文化符號的生動體現。”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委員、寧夏大學民族與歷史學院常務副院長楊浣介紹道。

西夏陵選址承襲中原“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傳統,背倚賀蘭山,俯瞰黃河與銀川平原。陵園方正如城,角臺似穹,體現“天圓地方”理念。其格局呈“兩軸交互”:主體沿“門闕—神道—獻殿—地宮”中軸線布局,展現傳統對稱思想;核心區(獻殿—墓室—陵塔)則形成正北偏西軸線,可能與黨項人“神明居中”的信仰相關,即正寢留中室供奉鬼神的習俗。這一設計融合了中原禮制與黨項民族信仰。

“西夏陵不同墓葬類型的陪葬墓及形制特殊的建筑構件,融合了周邊牧獵文化下的建筑形制、營造技術、藝術風格、喪葬習俗,又發展出了自己的風格。”寧夏銀川西夏陵區管理處文物保護科科長任秀芬介紹稱。陪葬墓中出現的夯土冢、土丘冢、積石冢等不同墓葬類型,應是受到來自亞洲內陸游牧和畜牧地區的多種民族喪葬習俗的影響。出土的迦陵頻伽、鴟吻、紋飾瓦當、滴水、花磚等琉璃、灰紅陶建筑構件造型豪放張揚,與中原地區出土的類似建筑構件有較大差異,體現了黨項人對北方草原傳統以及佛教等多元文化藝術進行融合創新,形成了西夏獨特的建筑藝術風格。

近期,在西夏陵周邊發現的蘇峪口西夏瓷窯址中,出土的白瓷既有中原器類的文人意趣,更開創出獨具西夏特色的瓷鴟吻、瓷板瓦及香插。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委員、自治區文史研究館館長衛忠表示:“這種‘羌風漢韻’的交融,生動詮釋了《遼史》‘夏人善工巧’的歷史記載,實證了中華民族‘多元聚變—和合共生’的文明演進規律。瓷器產品所反映的南北技術交流,亦是宋夏時期‘茶馬互市’背景下人員往來、文化互鑒的微觀寫照。”

“西夏陵的多元文化交融特征,生動詮釋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深刻內涵。”楊浣表示,這一歷史見證,為新時代促進民族文化交流、深化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寶貴的歷史借鑒。所以,其保護與傳承工作對推動當代文化互鑒具有重要意義。

檔案攻堅與科技守護的申遺難關

“西夏陵的考古工作始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衛忠介紹,1972年,寧夏文物部門對賀蘭山東麓的一處大型墓葬群進行了調查,確認為西夏帝陵,并由北向南對其中的15座陵墓進行了編號,正式拉開西夏陵考古工作的序幕。

從2011年11月西夏陵申遺工作正式啟動,到2025年申報成功,期間經歷了相關政府部門和專家學者長達14年的大力推動和辛勤付出。從整理申遺文本檔案到引入科技監測手段,西夏陵的漫漫申遺路上發生了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曾深度參與西夏陵申遺工作的任秀芬描述了她印象深刻的經歷。

“檔案是世界遺產有效管理的重要證明,它不僅是申遺文本、保護規劃等的基礎材料,更是確保遺產真實性、完整性和可持續性的關鍵工具。”任秀芬表示,“西夏陵系統開展申遺檔案工作始于2014年,近10年來,團隊先后收集、篩選了1800多卷、近13萬件原始資料,涵蓋古籍文獻、考古報告、研究專著以及西夏陵歷史沿革、考古發掘、建設工程、展示宣傳等多個類別。”經過嚴格考證、分類和數字化處理,最終整理歸檔形成900卷、3萬余件高質量申遺檔案,構建了一套完整的西夏陵遺產檔案體系。

“這一過程中,我們面臨的挑戰之一是檔案收集的‘兩級追求’。”任秀芬回憶道,“檔案收集的首要追求是保證歸檔檔案的齊全性和完整性,另一個追求則是盡可能溯源更早的檔案。檔案中心的西夏陵考古發掘檔案,尤其是一手發掘記錄較少,但在國內外的政府機構、檔案館和個人的‘八方支援’下,檔案中心的實物檔案最早收集到19世紀30年代的照片和刊發西夏陵內容的雜志,這部分資料也作為特色檔案,吸引了國際專家的濃厚興趣。”

在迎檢模擬階段,工作小組經歷了系統卡頓、設備斷電、暴雨導致的信號中斷等狼狽時刻,但在正式迎接國際專家團隊現場考察時,小組成員還是完美呈現出西夏陵監測和保護管理工作的亮點。“在演示現場交互功能時,國際專家與我的目光短暫交接,眼中閃過一絲難以置信的震動,隨即舉起手機對準屏幕開始錄制。我想,這就是對我國硬核科技實力最好的肯定。”提及這段迎檢經歷,任秀芬眼中滿是自豪。

遺產保護如何實現可持續?楊浣表示,西夏陵保護以智慧化監測為核心,實時監控遺產本體及環境,未來可引入AI精準調控參觀線路和游客密度。科技賦能方面,運用數字重生技術復原遺址原貌,結合實況實景穿越對比,提升游客沉浸式體驗。制度上構建三級法規體系,未來需加強公眾參與,如設立志愿者監督崗和開展保護教育活動。文旅融合方面,通過打造考古遺址公園、博物館、研學基地等文旅綜合體實現保護與開發平衡,繼續探索“生態旅游”模式,堅持最小干預原則,確保遺址的真實性與完整性。

活化傳承與文明對話的煥新之路

隨著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一段沉睡近千年的歷史正在被世人喚醒。借助創新手段,這座神秘王朝的陵寢正煥發新生機,為世人探秘西夏文化密碼,也為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開辟新路徑。

對此,楊浣建議:一是深化西夏學研究,培育專業隊伍,運用多學科交叉研究方法系統挖掘西夏文化時代價值;二是科技賦能遺址展示,利用VR/AR、AI等技術提升沉浸式體驗,讓文物“活”起來;三是推動文旅融合,開發區域關聯主題線路、文旅綜合體和文創產品,增強游客文化認同感;四是開展研學教育,通過館校合作、數字課程等方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要廣泛深入開展社會宣傳工作。”衛忠呼吁,統籌運用戶外電子顯示屏、車載媒體、樓宇電視等設施在交通樞紐、主要路段、旅游景區廣泛傳播申遺成果,營造社會氛圍,向社會公眾、廣大游客普及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知識,提高寧夏文化遺產知名度,使其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

新華全媒頭條·文明探源|昭彰“文明密碼”(7705197)-20250725175210

2025年7月10日在寧夏銀川拍攝的西夏陵3號陵(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植森 攝

作為名副其實的遺產大國,我國遺產保護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自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來,我國切實承擔起世界文化遺產領域的國際責任,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過去40年,我國已基本建立了較為全面的文化遺產保護管理體系,保護對象從古遺址、古建筑等傳統類型,擴展到城市遺產、文化景觀、工業遺產等新類別,并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體系建設。”衛忠表示,需著力構建中國特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理論體系,從文明起源、民族融合、文明互鑒等維度提煉系列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服務文化強國和“一帶一路”倡議。通過深化價值認知、闡釋與傳播,培養戰略研究能力,充分發揮遺產的社會教育、文化認同、經濟收益、生活宜居等功能,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更加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面向未來,任秀芬倡議:推動遺產保護標準國際化,逐步推廣我國在土遺址保護、文物數字化、預防性保護等方面的先進經驗;進一步擴大在遺產保護領域的國際合作,通過多邊平臺,積極參與遺產保護議題的討論與決策;繼續發揮在打擊文物非法交易方面的積極作用,通過國際宣傳,樹立反非法文物貿易的全球共識。她相信,通過分享中國經驗、推動國際協作、強化法律保障,中國不僅是遺產保護的積極參與者,更能成為全球文明對話的重要引領者,為構建多元和諧的世界文化生態貢獻力量。(錢子鈺 李浩)

編輯:董雨吉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丁香七月色婷婷 | 日本欧美在线播放免费人成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欧美人体一区二区视频 | 中国精品少妇HD | 色偷偷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