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專題>第二時間

記者觀察 | 用東方智慧共同守護世界文明根脈

2025年07月25日 10:09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7月11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現場,隨著一聲木槌敲響,中國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座頭頂浩瀚星空、腳踏大漠戈壁,佇立近千年的古老遺跡,讓世界為之矚目。

從1987年長城、北京故宮等首批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到2025年西夏陵申遺成功,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60項,與意大利并列全球首位。今年是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40周年。40年來,中國世界遺產保護理念不斷更新、實踐不斷深化,遺產保護工作從“追跑”到“并跑”。

這60項世界遺產共同書寫了中華文明的燦爛與輝煌。從公元前3300年的良渚古城,到19世紀的鼓浪嶼國際社區,中華文明5000余年的時間跨度,形成了全球少有的完整文明序列;從展現東北少數民族與漢文化融合的高句麗王城,到見證西南多民族管理制度的土司遺址,多元文化的交融共同印證多民族政權對統一國家的歷史貢獻;從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中國南方喀斯特等15項自然遺產,到西夏陵32處防洪工程遺址,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和古人適應干旱環境的生態智慧完美呈現。

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這些文化遺產見證了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奇跡,也是我們自信的底氣,妥善保護與利用文化遺產既體現對中華文明精髓的深刻認識,也能更好建設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自信。

這60項世界遺產,不僅彰顯了文明古國的深厚底蘊,更折射出中國在遺產保護領域的現代治理能力、制度創新與文明擔當。在絲綢之路等跨國項目探索聯合申報、聯合管理機制;在大運河、長城等大型遺產治理中采用跨省域聯合管理模式;由敦煌研究院研發的“干旱環境下土遺址保護關鍵技術”,已在元上都等工程中推廣。

中國一方面積極探索具有全球示范價值的遺產保護體系,另一方面推動“世界遺產”走向“身邊遺產”,開展文化遺產的普惠性共享實踐。杭州西湖免費開放年接待游客超2800萬人次、福建土樓民宿合作社帶動村民增收、北京胡同微更新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文化遺產正從“國家寶藏”變為“民生紅利”。

當考古遺址在保護中煥發新生,當歷史街區與現代生活有機融合,中國遺產保護的當代價值在實踐中得到了最生動的詮釋。良渚古城使用“5G﹢VR”技術虛擬重現史前水利工程與稻作場景,配套農文旅產業園,帶動周邊民宿與文創產業年收入破億元;武隆喀斯特依托天坑地縫景觀開發生態探險、洞穴音樂會等項目,提供就業崗位近10萬個。

通過遺產的保護和申報,我們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明,增強了文化自信,促進了國際文化交流,推動了文明交流互鑒。中國以技術輸出參與柬埔寨吳哥窟修復,衛星影像守護瀕危遺跡;推動“絲綢之路”跨國申遺,構建文明對話新樞紐。西夏陵的保護實踐,也為干旱地區遺產保護提供了中國經驗。

賀蘭山麓,西夏陵靜默佇立,其承載的文明密碼在無聲訴說著一條真理:唯有珍視每一段歷史,多元的文明基因才能匯聚成奔涌不息的長河。中國的實踐正將文化自信升華為一種包容性文明觀——既守護民族根脈,更為守護世界文明根脈提供東方智慧。(李浩)


編輯:董雨吉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乳网址 | 天天免費国产在线观看 | 五月婷婷激情五月 | 日本免码va在线看免费最新 | 丝袜在线播放国产二区 | 婷婷中文色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