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27年老市場的華麗轉身
——四川華鎣市政協發揮優勢服務基層治理
日前,在女兒家住了兩年多的張慶平女士回到了四川省廣安華鎣市的老家。像往常一樣,她拎著菜籃前往位于清溪西路的華鎣山農貿市場。站在煥然一新的市場門口,張慶平愣住了:“這還是我買了20多年菜的老市場嗎?”——曾經,這里設施陳舊、污水橫流、攤位雜亂,“下雨天要踮著腳跳著走。”如今,在華鎣市政協的助推下,這座承載了27年市井煙火的老市場完成了升級改造,成為一個現代化、規范化的新型農貿市場。
“這場改造,不僅是硬件設施的更新,更是一場匯聚民智、凝聚共識的民主實踐?!笔姓f相關負責人介紹,華鎣山農貿市場始建于1997年,曾是華鎣市規模最大、煙火氣最濃的“菜籃子”。然而,隨著時間推移,設施老化、功能滯后、安全隱患等問題日益凸顯,商戶和市民的改造呼聲愈發強烈。面對這一民生痛點,市政協主動作為,以“有事來協商”平臺為紐帶,通過實地調研、民主協商、民主監督等方式,推動市場升級改造從“紙上提案”變為美好實事。
時間拉回到2023年5月18日,一場由市政協召開的華鎣山農貿市場升級改造協商會議拉開了改造序幕。會上,參會的市政協委員、部門負責人與商戶面對面,圍繞臨時攤位安置、功能分區、管理服務等核心問題展開激烈討論。通過兩小時的協商,明確了施工方案,凝聚了各方共識,為市場的改造按下“加速鍵”。
改造過程中,委員們積極參與到監督工作中,并為市場改造提供了政協智慧——臨時攤位安置是最大爭議點,部分商戶擔心搬遷影響生意,委員們紛紛建議:“臨時攤位選址需兼顧人流量與公平性。”最終,清溪河沿線被選定為過渡區域,市場監管部門還承諾提供統一標識和衛生管理;“改造必須兼顧硬件升級與管理優化”,這一建議也被納入改造方案,使新市場在原有基礎上加高兩層、劃分500余個攤位,并擁有了寬敞明亮的走廊、分類清晰的攤位、智能化的消防系統。
“從搭建協商平臺,到跟蹤監督落實;從設施陳舊的農貿市場到裝滿百姓幸福的‘菜籃子’,華鎣山農貿市場的蛻變生動詮釋了人民政協為人民的初心使命?!笔姓f副主席田祥偉感慨,這場改造工程,以民主協商為筆,以民生需求為墨,繪就了一幅“黨委領導、政協搭臺、各方參與、群眾受益”的基層治理新畫卷。接下來,市政協將繼續聚焦“關鍵小事”,讓民主協商的種子在更多領域開花結果。(本報記者 韓冬 通訊員 李曉)
編輯:實習生 徐曉會(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