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浙江專題>人民政協報看浙江
在浙江省溫嶺市箬橫鎮的田間地頭,玉米皮、麥稈不再是廢棄的農作物邊角料,而是經過巧匠之手變成暢銷全球的藝術品——
海歸陳真:助推古老的草編走向世界浙江省臺州市留學人員和家屬聯誼會副會長、浙江省級非遺項目“溫嶺草編”溫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陳真與草編的緣分,始于家族世代相傳的手藝。“小時候聽父母說,家鄉的草編產品被貼上外國牌子銷往海外,價格就翻了好幾倍。”這個細節在他心中埋下種子。
直至赴英國留學時,他參觀了多家博物館,看到古埃及的草編籃、歐洲中世紀的草編文獻,突然意識到,草編是全人類共有的文明記憶,中國草編更承載著千年農耕文化的密碼。
2018年,帶著對草編文化的全新理解,陳真結束留學生涯回到浙江。他決定,要投入這個古老的產業,放手一搏。
彼時的當地草編行業正陷入困局:產品同質化嚴重,企業靠低價競爭茍活,年輕一代不愿接手。
“不破不立,必須讓老手藝接上新時代的地氣。”為了改變海外消費者對中國傳統工藝陳舊、復雜的刻板印象,陳真創新設計了“一分鐘編法”體驗項目。比如用三根麥稈編出簡易杯墊,游客能快速獲得成就感。
陳真笑著說,“有位英國老太太體驗后專門寫信告訴我,原來中國手工藝這么有趣,就像在指尖跳芭蕾。”這段經歷讓他堅信,非遺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能融入生活的活態文化。
與此同時,他帶領團隊走訪百余位老藝人復原整理出3654種草編技法,其中包括明清時期的“盤扣編”、民國的“螺旋紋”等近百種失傳技藝。“這些獨門手藝就是我們的‘護城河’。依托這些技法,公司開發出的草編包、燈罩等產品,因造型獨特避開了價格戰,單件售價從幾十元躍升至數百元。”
更具突破性的是人才機制創新。“草編不只是手藝活,更需要跨學科智慧。”陳真首創“反向申報制”,吸引高校教授、工程師等高端人才以項目制加入。比如與數學教授合作,用拓撲學原理優化編法結構;聯合生物學家研究玉米皮的防腐處理技術等。這種“草編﹢N”的跨界模式,讓傳統工藝迸發新活力。
令陳真高興的是,家鄉草編產業的發展,也在悄然改變著當地農民的生活。箬橫鎮農戶陳翠花算起增收賬:“過去玉米皮曬干了當柴燒,現在一斤能賣8毛錢,我替公司代收草料和半成品,每月能賺5000多元。”
這樣的故事在當地并不鮮見。“2024年,依托‘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公司每年向農戶采購玉米皮、麥稈等原材料超1000萬元,帶動1.5萬名農戶參與產業鏈——既有專職編織的老手藝人,也有農閑時編幾個草帽補貼家用的村民,人均年增收約9600元。”陳真的話語里滿是欣慰。
為讓更多低收入群體掌握技能,陳真在臺州市當地建立了“僑助工坊”,派技術員下鄉開展免費培訓。“工坊提供原材料,農戶在家就能加工,做好的產品我們上門收。這種‘零門檻’模式,特別適合留守婦女、殘疾人等群體。”
草編與鄉村旅游的結合,則讓產業鏈延伸得更長。在他旗下公司打造的“非遺研學基地”,孩子們可以跟著老師學習編織籃子、香囊等,家長則能體驗草帽、包包等定制。“去年接待游客超3萬人次,帶動周邊農家樂收入增長三成。”陳真介紹,基地已與10多家旅行社合作開發線路,成為臺州鄉村旅游的新名片。
作為一名海歸,陳真常說,“留學報國不是口號,要找準自己的坐標。”他深知留學生歸國創業的不易,總把自己的經驗傾囊相授。
“歐美同學會是座橋,一頭連著海外人才,一頭接著家鄉沃土。”他積極參與同學會組織的“海歸創業沙龍”,分享草編產業從0到1的經驗;牽線高校與企業合作,為留學生項目提供技術支持;利用政企資源,幫助多位海歸解決廠房選址、政策申報等難題。
在陳真看來,歐美同學會是個資源寶庫,通過相關交流互通有無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我希望之后能通過更多的活動與項目將留學生聚集起來,整合資源闖市場。”他說,留學經歷讓他們兼具國際視野和本土情懷,這正是激活非遺、賦能鄉村的獨特優勢。(本報記者 陳姝延)
編輯:實習生 徐曉會(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