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協委員“化身”防汛宣傳員——
將安全防護延伸到家家戶戶“戴委員,又來巡河啦?只要一變天準能看見您!”近日,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龍洞河舞陽壩段,棲鳳社區“民間河長”黃林熱情地和正在巡河的州政協委員戴紹雄打招呼。每年雨季,巡河成為戴紹雄雷打不動的“必修課”,他和社區工作人員一道仔細查看河堤穩固性,提醒沿岸居民搬離低洼處物品,檢查排水口是否通暢,腳步遍布龍洞河兩岸的每一個角落。
這樣的場景在恩施州并非個例。恩施州政協充分發揮政協委員聯系廣的優勢,將防汛宣傳融入日常走訪。從社區廣場的宣傳欄到鄉村振興的田間地頭,委員們已“化身”為防汛宣傳員。
在慶陽壩村,州政協駐村工作隊隊長、州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專委會專職副主任宋濤的大傘也成了老街河邊的標志物。“近期雨水多,茶田溝渠一定要提前疏通!”“河水上漲,孩子們放假了一定不能擅自下河游泳!”“老舊房屋要隨時排查隱患!”他沿著河岸邊走邊記,遇到村民就反復叮囑。村里的廣播里,汛期防范知識循環播報;村民微信群里,預警信息和避險指南實時更新。從河道溝渠到山體坡地,從房屋排查到茶園防護,政協工作隊的細致排查與精準指導,像一張細密的網,將安全防護延伸到家家戶戶。
恩施州地處武陵山區,多喀斯特地貌,每到雨季,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隱患大,加之境內清江河、婁水河、酉水河等流域均穿城而過,一旦遭遇強降雨更容易形成城市內澇,防汛難度大。“防汛必須把功夫下在平時。”這是州政協委員們的共識。去年10月,州政協九屆十二次常委會會議聚焦小流域綜合治理,委員們帶著調研中發現的問題直奔會場:喀斯特地區滲漏嚴重,小型水庫蓄水能力需提升;偏遠山村預警設備不足,要補上監測短板……一份份調研報告、一條條社情民意信息,最終轉化為政府部門的具體舉措:一批地質災害點安裝上智能監測設備,數百名村級防汛員接受專業培訓,有效筑牢防汛安全防線。
6月18日至19日,宣恩縣遭遇強降雨,多個鄉鎮發生洪澇災害。州政協主席吳建清第一時間深入宣恩縣受災最嚴重的沙道溝鎮,查看災后救援和重建情況,與鎮村干部探討“汛期排查—險情處置—災后恢復”的閉環機制,為基層精準防汛“把脈”。
7月1日凌晨3點,咸豐縣特大暴雨讓宣恩縣桐子營水庫水位迅速越過警戒線,洪峰直逼宣恩縣城。宣恩縣政協委員、水利局水旱災害防御股負責人姚成在風雨交加中來到桐子營水庫,通過手機與下游水庫調度員緊密協作,果斷發出“預泄!”“攔洪!”“錯峰!”一道道精準指令。經過一系列科學調度,入庫洪峰被成功“削峰”,1292立方米/秒的兇猛洪峰被削減至1207立方米/秒出庫,為宣恩縣城爭取到4小時的寶貴緩沖時間,城區得以順利搶筑防線、轉移群眾,洪峰最終擦著河堤僅超警戒0.93米安全通過。
在恩施州,廣大政協委員正在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將政協力量嵌入防汛救災的每一個環節,助力守護一方平安。(通訊員 白曼玉 張麗麗 本報記者 毛麗萍)
編輯:實習生 徐曉會(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