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影視>資訊
《浴血榮光》:以史詩般的敘事謳歌偉大革命精神
近日,40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浴血榮光》在央視一套與觀眾見面。自7月15日首播,收視率達到2.91%,創近三年重大革命歷史劇開播新高,展現了深厚的藝術魅力。
《浴血榮光》展現了從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到遵義會議實現偉大轉折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以“黨的建軍路線”為敘事主線,通過史詩般的敘事手法,藝術再現了中國共產黨初創時期的偉大探索,在情節講述、人物塑造、美學實現上,帶來了不一樣的藝術效果。
在敘事方式上,《浴血榮光》采用了宏大歷史敘事,以故事裁剪與情節突出相結合的手法對我黨我軍革命歷史進行深入挖掘,展現軍隊建設主題的歷史細節,進行新的故事建構,拓展了故事的“寬度”和敘事吸引力。更加聚焦于戰爭場景,電視劇不僅增強了觀賞性,也為觀眾帶來新的震撼感受。
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了關鍵人物的圓雕化與歷史群像的浮雕化結合的表現手法。對于影像人物的表現,往往與背景相輔相成。《浴血榮光》將人物影像表現進行雕塑化處理,輔之故事場景呈現的油畫化渲染,既強調背景的畫面效果,又突出了人物的立體感,整體提升了影像的表現力。對于需要提及的群像人物,導演將之放在對白、演講之中,進行浮雕性的介紹。不僅使得進入敘事的關鍵人物變得可觸可摸可見,而且又保證了歷史的真實性。可以說,影像的精雕細琢,將革命領袖人物的青春歲月,及其人物情感,剛毅堅強、喜怒哀樂、愛情親情等細微心理活動,及時傳達給觀眾,拉近了觀眾與英雄人物之間的距離。通過對英雄人物與觀眾之間的情感共鳴的強化和凸顯,觀眾更能從影像中找尋到榜樣,獲得前進的力量。
在情節的展開上,采用了影像情節展開的心理化與歷史演進的真實化相結合的方法。如電視劇開頭,徐特立先生來到火車站,進入畫面,展現在他眼前的是:國共合作失敗、蔣介石抓捕屠殺工農群眾……一幅幅世間慘象,不斷刺激他的內心世界。隨后,長子進入畫面,融入反抗潮流,直至被反動派槍殺犧牲。目睹長子被殺,隱隱作痛的徐特立,感悟救國真諦。在徐特立不斷閃回的回憶片斷中,電視劇通過聲音,帶出了另一個情節,毛澤東正在向工農學員痛斥蔣介石背叛革命屠殺共產黨人的歷史罪行。兩個不同空間的表現,通過機位變化、緩慢鏡頭、細節特寫、疊化融入等,加大了鏡頭的表現力,將觀眾帶入情節,身臨其境,成為歷史的參與者。
革命歷史劇的重要功能在于激活歷史記憶,在跌宕的歷史敘事中,讓觀眾感悟革命精神,獲得前進的動力,傳承紅色基因。對于文藝作品的接受而言,觀眾往往依據自己的經驗進行觀看與體驗,形成自己的知覺與趣味。今天,在技術、知識、趣味的各種變化中,革命歷史題材創作需要重拾優良的革命作風和斗爭精神,在趣味重塑中邁出前進的步伐。《浴血榮光》做出了自己的探索,為重大革命歷史題材賦予了新的美學表達,它將民族國家的歷史景觀融入故事的敘述,從革命歷史的生動講述,到跨媒介跨年齡的趣味整合,在電視藝術的運行規律上,呈現出歷史與時代同頻互構的革命精神、英雄氣概。
(作者系西南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重慶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段運冬)
編輯: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