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為首都高質量發展 貢獻政協力量>要聞
“誓與這片土地共進退!”
——北京市密云區抗洪救災中的政協力量
“密云的雨有點大,大到讓人害怕。”7月26日下午,一條網友的朋友圈道出了北京市密云區暴雨突襲時的緊急態勢。
7月26日午后至27日凌晨,密云西北部地區遭遇歷史罕見強降雨,最大降雨量突破300毫米。截至27日10時,入密云水庫流量為1951年以來最高,全區大中型水庫共蓄水32.6988億立方米。肆虐的暴雨引發山洪與山體滑坡,石城鎮、馮家峪鎮、不老屯鎮等多處道路中斷、村莊被淹,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遭受嚴重威脅。面對嚴峻汛情,密云區委第一時間啟動防汛一級響應,主要領導靠前指揮、連續調度,全區搶險力量全員在崗、全力應戰,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抗洪救災攻堅戰迅速打響。
風雨同舟,政協旗幟在救災一線飄揚
災難面前,密云區廣大政協委員以“知責于心、擔責于身、履責于行”的擔當,充分發揮“三個作用”,用實際行動踐行“人民政協為人民”的初心使命。
楊偉蘭作為區政協副主席、區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災情發生后第一時間統籌調度,緊急協調市紅十字會支援帳篷40頂、家庭應急箱500個,當日即送達災區;同步推動區紅會連夜調配600箱礦泉水、300箱方便面及各類食品物資,分三車直抵三個重災鄉鎮,為被困群眾送去“雪中炭”。
密云區政協委員、北京廣播電視臺記者田智鋼成為首批抵達受災現場的新聞工作者。他冒雨站在被洪水沖毀的琉辛路河道旁,在湍急水流與斷裂路面之間搶發《密云區:石城鎮高家嶺村村民得到妥善安置》一線報道,僅用2分鐘便清晰傳遞防汛動態與救援進展。短短兩天,田智鋼連續采發4條電視新聞、2條短視頻,用鏡頭定格使命擔當。區政協委員、北京日報社記者王可心持續聚焦災情,她采寫的《滾動|密云紅十字會馳援受困區域,首批急需物資已送達》等報道,成為外界了解災區救援情況的重要窗口。
“把家安在密云,誓與這片土地共進退。”區政協委員何強的話道出了廣大委員的心聲。這位將密云視為第二故鄉的委員,第一時間率領密云區紅十字明鑫志愿服務隊、東方神韻產業發展集團明鑫社區志愿服務隊的20余名志愿者,既當“聯絡員”又做“搬運工”,在物資接收點與災區之間架起高效轉運的“生命通道”。
初心如磐,委員擔當在搶險一線彰顯
災情牽動委員心。區政協委員、區寶城客運有限公司經理蔡京城,在7月27日凌晨接到緊急轉運災民指令后,第一時間主導啟動應急響應,調度10輛公交及配套人員到崗待命。在他統籌部署下,首批3輛車于凌晨4時15分出發,往返于受災點高家嶺村與石城小學臨時安置點之間。全員冒險奮戰十余小時,至當晚7時順利完成轉運任務。這一高效行動的背后,是他日常對預案演練的嚴格要求與扎實積淀。
7月27日晚,暴雨仍持續肆虐密云區。28日清晨,區政協黨組書記、主席席成坡等區政協領導班子成員,分頭趕赴穆家峪鎮、十里堡鎮、石城鎮、河南寨鎮等區域,指揮調度泄洪工作,實地督導地質災害隱患排查、水務電力搶修、群眾緊急轉移安置等工作,強調要堅決防范次生災害,全力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區政協委員聶巖、何強、李秋紅、馬軍、馬劼、來信霞已共同籌措價值近萬元的方便面、礦泉水、藥品等物資,一道馳援受災地區密云區不老屯鎮。區政協委員、區餐飲服務行業執行會長徐會強還將自身餐飲企業的煤氣灶、鐵鍋和新鮮食材裝滿皮卡車,到達不老屯鎮中學為救援人員和受災群眾現場烹制熱食。
“政協委員的履職不僅是在莊重的會場,更是在人民群眾最需要的每一個危急關頭。”密云區政協委員的心聲,道出了履職本質與情懷。區政協正以“一盤棋”姿態投身抗災,這份擔當,既是對“為國履職、為民盡責”初心的踐行,更是新時代政協人在急難險重面前展現的政治自覺與使命擔當。
截至發稿時(7月28日9時55分),密云區持續發布暴雨紅色預警信號。在這場與洪災的較量中,政協力量與全區人民并肩作戰,以眾志成城的堅韌意志,書寫著風雨同舟、共克時艱的感人答卷。(密云區政協 閆妍)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