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大家談
搭建人工智能普及推廣平臺促進國內大循環
在全球產業鏈深度調整與國內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做強國內大循環的核心在于以科技創新驅動形成新質生產力,破除供需結構性矛盾,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人工智能(AI)作為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其深度普及與規模化應用是打通供需堵點、激發市場潛力、培育統一大市場新動能的關鍵抓手。搭建人工智能普及推廣平臺(以下簡稱“平臺”),構建“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動態平衡機制,不僅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的實踐載體,更是做強國內大循環不可或缺的戰略支點。
破解供需結構性錯配,暢通國內循環。國內大循環的堵點,根源在于供給側的技術能力、產品形態、服務模式與需求側的升級訴求、應用場景、消費潛力之間存在“認知鴻溝”與“轉化壁壘”。傳統模式下,技術供給方與需求方信息不對稱,導致創新成果難以精準匹配市場痛點,有效需求無法高效驅動技術迭代。因此,一方面,要通過構建包括精準分群培育、沉浸式體驗場域、企業創新閉環等在內的全民全域交互體系,建立覆蓋全社會的“技術—需求”解碼器與連接器,極大降低AI技術的認知門檻與應用成本,使抽象技術“可知可感”,讓潛在需求顯性化。另一方面,要實時捕獲、匯聚、分析海量用戶行為與場景數據,反向驅動企業優化技術路線和產品設計,形成“技術展示→場景驗證→需求反饋→研發迭代”的正反饋閉環,解決技術供給與用戶需求的結構性錯配痼疾,為國內大循環注入強勁的供需互促動能。
優化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循環能級。AI技術本身是賦能要素升級的關鍵,但其普及推廣涉及人才、數據、算力、場景等多維要素協同,存在資源分散、標準不一、協同不足等挑戰。因此,要促進人才要素升級,大規模培育AI應用型人才與用戶,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堅實人力資本支撐。要在保障安全前提下,有條件開放政務、交通、醫療等領域的脫敏數據資源,通過AI開放場景試驗場為技術驗證與模型優化提供“燃料”,賦能實體經濟。要優化創新要素配置,引導政策、資本、技術向創新前沿匯聚,縮短“實驗室到生產線”周期,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這種基于平臺的要素高效協同,能夠顯著降低企業擁抱AI的門檻與成本,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與競爭力,夯實國內大循環的微觀基礎。
激發經營主體活力,構建開放創新生態。國內大循環的活力源于千萬經營主體的創新創造。平臺通過市場化運營與開放生態構建,從“財政輸血”轉向“價值創造”,探索“數據資本化、服務產品化、創新金融化”路徑,實現多元主體共生共創。要賦能企業創新,極大激發企業創新活力。要通過將平臺服務標準化、產品化,構建覆蓋創新全生命周期的服務鏈,滿足企業多元化需求,促進AI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深度滲透與融合應用。要吸引社會資本通過捐贈、共建等方式參與,形成政府引導、院校支撐、市場主導、公眾受益的多元治理與投入模式。構建開放、共享、共贏的生態,持續孵化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為國內大循環提供不竭的創新源泉與增長動力。
[作者孫志高系江蘇省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鄭瓊潔系江蘇省揚子江創新型城市研究院(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