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港澳>交流交往
是體驗,更是成長
——香港青年寧夏實習記
香港大學生體驗寧夏非遺剪紙服裝
“寧夏自古以來就是西北諸民族生息、繁衍、聚集、交融之地。遠在4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里就出現了原始文明……”近日,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朔色長天’——寧夏通史陳列”展覽館內,香港大學生陳梓彤在為幾名來自湖南的游客介紹寧夏的發展歷史。年輕的視角、伶俐的口齒、活潑的語言,全然看不出這是一位剛來寧夏幾天的香港青年。
陳梓彤是通過參加香港青年的“第二課堂”活動來到內地實習的。該活動由香港特區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安排,旨在通過內地實習,幫助香港青年更了解祖國的發展變化。
本次為期一個月的實習計劃由大灣區青年發展促進會主辦,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統戰部、自治區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自治區黨委港澳辦及自治區青聯協辦。包括陳梓彤在內的16名香港學生在寧夏實習期間,寧夏博物館、寧夏圖書館、寧夏廣播電視臺、中國工商銀行銀川東城支行及部分非遺文創公司等單位負責提供豐富多樣的實踐機會,讓來自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柴灣)等多所大學的香港學生在實際工作中感受寧夏的人文歷史和發展潛力。
獲得這次實習機會,陳梓彤很是珍惜。
“當得知自己要在博物館擔任講解員時,我一心就想著該如何為游客講好寧夏故事。”陳梓彤說,剛開始時,她每晚都會花上一兩個小時熟背、溫習基礎版本的講解稿,然后翻閱有關寧夏歷史、趣聞的書籍,增加知識厚度。“前輩講解員和博物館的同事們送來了很多書籍,每次遇到不懂的地方我就請教他們,大家都非常耐心地為我解答。于是我也很快能獨立完成講解任務了。”陳梓彤說,最讓她感動的是寧夏人對職場新人親切、鼓勵、包容的態度。
周末閑暇時,陳梓彤也會穿梭在銀川的大街小巷,深入探索這座城市的每個角落,沿途的風景和路邊的小吃都讓她對這座城市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當實習期臨近尾聲,陳梓彤對寧夏愈發珍視和不舍。“這段經歷,不僅讓我在崗位上得到鍛煉,更是一次心靈上的成長。我積累了知識,對中華民族的多元文化也有了更深的理解。”陳梓彤說,“期待以后有機會能重返這里,為我的香港朋友做向導,帶他們領略寧夏絢爛的文化與魅力。”
另一位香港學生陳祉攸因為熱愛文化,選擇到寧夏一家非遺文創公司實習。“日常工作比較忙,每天大家聚集起來研究如何創作出富有寧夏文化特色的文創產品。頭腦風暴式的工作氛圍和多彩的工作內容讓我很享受。”陳祉攸說,“公司年輕人很多、很有活力,他們的專業精神和職業能力令我欽佩。”
“決定參加這次實習計劃,是因為被寧夏的非遺剪紙文化所吸引。”陳祉攸一邊說著一邊拿起手邊的紅紙和剪刀,刀隨手動寥寥幾下,一張生動的人物肖像便躍然眼前。“非遺對現實社會有著獨特的文化價值,回到香港我會不遺余力地把寧夏的非遺傳播出去,讓更多人了解祖國內地博大精深的文化。”
“近一個月的時間,同學們通過不同的生活和工作體驗拓寬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實現個人的自我成長,樹立了更積極的價值觀。”大灣區青年發展促進會主席、寧夏回族自治區青年聯合會常務委員兼召集人譚麗欣慰地說。
“這里的日子給我留下難忘的回憶,感覺更加自立,已經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這次實習,不僅深入見識了神秘古老的西夏文化,更鍛煉了人際交流溝通能力。”
“我在專業技能、團隊合作和職業規劃等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為未來職業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多位香港青年的感言,也印證了譚麗的感受。在他們看來,香港是家,祖國是根,了解祖國各地的發展才能更好地建設香港,讓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據了解,自2010年起,大灣區青年發展促進會積極參與推動香港學生到寧夏交流,旨在為香港大學生提供一個深入了解內地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寶貴機會,促進兩地青年的交流與學習。
“此次實習活動,對于加強香港與內地合作、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區域工作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義。”譚麗表示,未來將組織更多香港實習生到內地實習,真實觸摸內地的發展脈搏,也希望寧夏的大學生到香港去,讓兩地的年輕人更好地交流、互融。
(文/圖 張倩 范文杰)
編輯:實習生 李軍(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