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內蒙古自治區各級政協委員——
聞“汛”而動顯擔當今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多地強降雨,進入防汛期,自治區各級政協委員聞“汛”而動,為防洪防汛減災工作爭當“守門員”“巡查員”和“建言者”,用行動詮釋著政協委員履職擔當。
7月10日至11日,內蒙古烏拉特前旗烏拉山鎮遭遇歷史罕見強降雨,城區累計降水量達114毫米,導致城區發生內澇,1100余戶居民房屋進水,部分區域水電中斷。面對齊膝深的積水,烏拉特前旗政協委員、志愿者協會會長金海亮,逆流而上,帶領志愿者連續工作5天,協助轉移被困居民、搶救受災物資,并積極幫助居民開展清理淤泥等工作。
“政協委員不僅是一份榮譽,更是責任。”金海亮委員表示,志愿者協會還成立了幫扶小組,參與道路清障、防疫宣傳等工作。
去年,內蒙古商都縣暴發特大山洪。災情發生后,烏蘭察布市政協委員、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趙崗一小時內組織調度烏蘭察布市綜合救援隊、消防、武警、藍天救援隊共100余人馳援山洪現場,協同商都、化德兩地500余人開展立體式搜救,通過“河道拉網排查7次﹢無人機全域掃描﹢漁網打撈6次”戰術,成功找到失聯人員。事后,趙崗先后向烏蘭察布市政協提交《關于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的提案》等3件提案,提出合理化建議,助力各地提高防災減災救災保障能力。
“作為應急管理一線的政協委員,深感責任重大,我要立足本職,深入基層傾聽民聲,為完善應急管理體系、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繼續建言資政。”趙崗說。
面對本地防災減災救災現狀,自治區政協委員、自治區應急管理廳一級巡視員姜德明建議,加快建立內蒙古以風險治理為中心的應急管理體系,加強源頭管控、全程管理、工程治本,建強各級應急指揮部,配套建設與處置災害任務相匹配的指揮場所、設備設施和支撐保障等,基本形成互聯互通、上下貫通、協調聯動的應急指揮體系,為防災救災工作提供更好機制保障。
(通訊員 特古斯)
編輯:實習生 李軍(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