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陜西兩市政協助力防汛工作——
夯實“物防﹢技防﹢人防”應急體系隨著主汛期腳步臨近,近日,陜西省商洛、渭南兩市政協分別提交社情民意信息,圍繞防汛減災關鍵環節,精準建言獻策,提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硬核”建議,為筑牢安全堤壩貢獻政協智慧。
商洛市政協的建言直指“旱澇急轉”和“小雨大災”的潛在巨大威脅。其分析指出,干旱會導致土壤顆粒連接強度降低,形成硬殼層。實驗表明,干燥土壤吸收水分的速度比濕潤土壤慢10倍以上,這就造成強降雨時,雨水無法快速下滲。為此,要高度警惕局部短時強降雨和旱澇急轉引發的山洪、泥石流、山體滑坡等災害。同時,“小雨大災”的風險也不容忽視。持續少雨導致大氣能量積存,稍有擾動極易出現強對流天氣和集中短時強降雨,而這類降雨常在夜間突襲,疊加人員困倦、防守松懈等因素,極易造成重大損失。
此外,商洛市政協還提出兩大重點防范領域,即保障“道路安全”和“涉水景區”。涉及道路安全區域,尤其是鄉鎮道路易滑坡、落石地區要預警到位,一旦出現異常極端天氣,道路交通部門原則上先管制,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再通行。加強旅游景區和度假游客的安全管控,根據雨水情趨勢果斷采取“關、限、停”等管控措施,杜絕游客在山溪溝和危險區露營野游,確保游客等相關人員安全。
渭南市政協著眼于構建更堅實、高效的防汛抗旱保障網,提出要夯實“物防﹢技防﹢人防”應急體系。渭南市政協建議,要健全物資保障體系,科學制定物資儲備標準,按區域風險等級足額配備防汛抗旱物資,并建立動態更新機制,定期檢查維護,確保物資處于可用狀態;探索建立區域物資儲備共享機制,提升應急物資使用效能。并且實施水利設施提質工程,定期組織開展河道清淤疏浚專項行動,系統整治行洪不暢河段;加快病險堤壩除險加固進度,消除結構性安全隱患;推進排水管網升級改造,擴大管網覆蓋范圍,提高排水能力,切實解決內澇頑疾。
“還要強化應急響應能力建設,夯實基層責任與專業力量。”渭南市政協建議,要完善多渠道預警發布體系,整合廣播、微信、新媒體等傳播手段,建立分級分類預警機制,確保信息精準快速傳遞。常態化開展防汛抗旱實戰演練,邀請專業機構指導,重點加強偏遠鄉村、學校等重點區域演練,提升群眾應急避險和自救互救能力。充實基層防汛抗旱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定期組織業務培訓,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壓實屬地管理責任,完善巡查值守、隱患排查制度,并按照制度嚴格落實,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記者 路強)
編輯:實習生 李軍(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