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名家訪談
專家呼吁乙肝防治從“家”出發,攜手共赴無“炎”未來
7月28日是第15個“世界肝炎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社會共治,消除肝炎”,旨在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有效控制病毒性肝炎流行,減少病毒性肝炎相關肝硬化和肝癌的發生及其導致的死亡,朝著“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衛生危害”的目標邁進,為健康中國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過去三十年,我國在控制病毒性肝炎,尤其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但是由于人口基數大,我國乙肝疾病負擔仍然很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副院長、肝病中心主任醫師胡中杰呼吁每個家庭、都積極行動起來,重視乙肝篩查,關注肝臟健康,踐行早診早治,攜手共赴一個沒有肝炎的未來。
乙肝防治面臨“三低”挑戰,接受抗病毒治療者不足兩成
在中國,乙肝表面抗原總體陽性率從1992年的9.72%降到2020年的5.86%,降幅超過39%。“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我們也要看到,目前我國乙肝感染總數還很龐大,防控任務依然任重道遠。”胡中杰教授指出,當前我國乙肝防控仍然面臨著篩查率低、就診率低、治療率低的“三低”挑戰。
據測算,我國目前仍有約7500萬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僅有59.8%的感染者知曉自身感染狀態,在應治感染者中,僅17.3%的感染者接受了抗病毒治療。這意味著,還有數千萬的乙肝病毒感染者不了解自身感染狀況,也未能及時接受規范治療。
乙肝病毒感染是導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顯示,未經抗病毒治療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肝硬化年發生率為2%~10%,肝硬化患者的肝癌年發生率為3%~6%。胡中杰教授表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如果不能及時進行抗病毒治療,病情進展為肝硬化、肝癌的風險會明顯增加。降低我國肝硬化、肝癌發生率,就要盡早從源頭上把關設防,加強主動篩查、擴大治療覆蓋,推動患者早診早治、應治盡治。
家庭支柱感染者:早診早治守護全家健康
現階段,我國乙肝病毒感染者主要集中在35-55歲,這個年齡段的患者如果不及時接受規范治療,不僅影響感染者自身健康,一旦出現肝衰竭、肝硬化或肝癌,還會增加治療成本和照護壓力,很大程度上影響整個家庭的正常生活。在胡中杰教授看來,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拖延治療主要存在“三重”阻力,即對疾病認知不足而低估風險、存在病恥感、擔心藥物副作用或輕信偏方等。
對于“無癥狀就沒必要治療”的錯誤認知,胡中杰教授強調,“符合治療適應證的患者,應盡早啟動規范的抗病毒治療,不僅能夠最大限度地抑制乙肝病毒復制,延緩和減少肝硬化、肝癌的發生,延長生存時間,還有助于降低潛在的治療成本,維持長期健康和生活質量。”
“心理負擔和病恥感也是阻礙感染者啟動抗病毒治療的主要原因之一。”胡中杰教授解釋,很多感染者害怕同事、朋友甚至家人知道,內心存在較強的病恥感,導致諱疾忌醫甚至拒絕治療。調查顯示,有74%的乙肝病毒感染者擔心自己會把疾病傳染給家人。“其實,乙肝病毒主要通過血液、性接觸和母嬰傳播,日常接觸如共用餐具、擁抱、握手等不會傳播乙肝病毒,患者和家屬應該樹立正確的認知,破除歧視與社會污名化,盡早接受規范的抗病毒治療。”
“擔心需要長期服藥、藥物副作用、迷信‘藥到病除’的偏方,也是乙肝病毒感染者拖延不治的常見原因。”胡中杰教授表示,雖然慢性乙肝尚不能完全根治,但隨著近些年乙肝抗病毒藥物的不斷迭代升級,療效和安全性已顯著提升,堅持規范抗病毒治療能有效延緩和阻斷病程進展,幫助患者實現長期健康的目標。
筑牢乙肝防治“三道”防線,家庭參與是關鍵一環
家庭不僅是感染者最堅實的依靠,也是推動早篩、早診、早治最重要的起點。胡中杰教授提醒,“為了自己的健康并給予家庭長久的陪伴,在乙肝防控方面我們應該筑牢三道防線,即成年人一生至少做一次乙肝篩查;根據需要接種或補種乙肝疫苗;30歲以上或者有乙肝
我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進一步擴大了慢性乙肝治療
“如今,許多兼具療效和安全性的創新藥物被納入醫保,藥物的可及性和可支付性大大提升,為控制病情創造了很好的條件。”胡中杰教授表示,“現在臨床上正加速實施擴大治療的策略,希望能夠讓更多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從中獲益,幫助他們盡可能避免以后遭受肝硬化或肝癌等更嚴重的肝臟問題。”(祝秀云)
編輯:馬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