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政協以履職擔當托舉特殊群體的幸福生活
用點滴付出匯聚成溫暖的民生畫卷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政協始終將特殊群體的幸福生活放在心頭,以扎實的履職行動,在助殘、助學、技能賦能等多個領域持續發力,用點滴付出匯聚成溫暖的民生畫卷,讓特殊群體在春天般的關愛中感受幸福、擁抱希望。
以節點活動為抓手,阿拉善盟政協聚焦殘疾人急難愁盼,常態化組織委員開展“服務為民”助殘行動。盟政協主要負責人帶頭深入一線,多次走進特殊教育學校、殘疾人康復中心及殘疾人集中就業企業開展調研,詳細了解殘疾兒童教育康復、殘疾人技能培訓與就業保障等情況,傾聽他們的實際需求,為精準助殘施策奠定堅實基礎;主動參與“微心愿”認領,針對調研中發現的殘疾孩子學習生活難題,為多名殘疾孩子購置自行車、點讀機和學習用品,幫他們圓了小心愿,并在內蒙古首屆“慈善助力 共興北疆”公益活動中率先捐款。
在全國助殘日、愛耳日等節點,政協委員們主動走近殘疾人,面對面傾聽他們在康復、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的訴求,積極對接資源助力殘疾人手工產品售賣,多名委員積極參與“微心愿”認領及“善助”公益節,并在活動中現場指導直播和短視頻制作技巧。
第三屆“沙漠印象”凱洋杯輪椅挑戰者大會暨首屆重陽節活動期間,盟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組織相關界別委員開展“愛老助殘 委員行動”,在路線引領、陪護、乘車保障等環節提供細致服務。“服務為民是每一位政協委員的應有情懷,服務特殊群體更是我們應盡的責任?!痹搶N瘯魅蔚脑挼莱隽宋瘑T們的心聲。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盟政協委員們始終牽掛困難殘疾學子的求學路。2024年“中華慈善日”,盟政協民族宗教和港澳臺僑外事委員會全體委員將助學捐款送到一名困難大學生手中,解決了他的學費問題。
為推動文化傳承與民生幫扶融合,盟政協積極搭建平臺,讓下崗女工和殘疾人掌握新技能,助力傳統文化傳承。盟政協委員、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趙鹿鳴發揮橋梁作用,今年1月,在委員大講堂為近百位殘疾人和就業創業者授課,教大家制作非遺手工拓片扇子;6月,在“曼德拉巖畫冰箱貼手工制作”培訓中,為50多名學員傳授技藝,學員當天完成的200多個冰箱貼全部售出。課后,她還多次到殘疾人創業園指導,提升產品品質。
阿拉善左旗政協委員賽麗娜·馬雨鷗負責兩次活動籌備組織和手工藝品銷售,她興奮地說:“培訓結束不到一周就接了2000件代工訂單,目前正和趙鹿鳴委員一道,手把手指導學員們趕制這批訂單,就是想借著這股勁兒,幫大家把手藝變成‘錢袋子’,穩穩當當走上致富路。”她們還計劃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拓寬銷路,為殘疾朋友和下崗女工開辟穩定增收路徑。
阿拉善盟政協堅持履職為民,引導委員聚焦特殊群體需求,用實事排憂解難。銀花委員將使命與殘疾人事業融合,3個月走訪200余戶殘疾人家庭,連續兩年跟蹤調研45個典型案例,提交有關殘疾兒童康復、無障礙環境建設等提案,其中《關于阿拉善盟殘疾兒童康復治療按床日付費的提案》中的相關建言于2024年1月正式落地,惠及27名兒童。銀花還長期資助13名殘疾學生及殘疾家庭孩子,帶動20多名委員參與助殘。
黃勇委員著力幫扶殘疾人就業創業,幫助聽障青年蘇曉嬌建立網上手工編織銷售平臺,開設3處公益售賣點,帶動多名殘疾人加入,每人月收入增加500元以上。如今,蘇曉嬌成立了聾人手工加工作坊,帶領殘疾姐妹們共創新生活。
從“微心愿”的溫暖傳遞到助學路上的長久守護,從技能賦能的雙向奔赴到履職為民的使命擔當,阿拉善盟政協委員們的每一分努力,都在為特殊群體的幸福生活添磚加瓦。這份以愛為底色、以責任為筆書寫的“春天的事業”,不僅溫暖了特殊群體的心靈,更凝聚起社會各界扶弱助殘的強大合力,讓幸福的種子在阿拉善大地上生根發芽,向陽生長。(張莉)
編輯:實習生 徐曉會(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