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與委員同訪·看今昔巨變
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讓英雄的故事代代相傳
吳晨晨委員(左)在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向記者講述平北抗戰的故事。
盛夏的北京延慶草木蔥蘢,海陀山下、媯水河畔,平北抗日戰爭烈士紀念碑肅穆矗立。紀念碑旁的烈士英名墻上鐫刻了2050位烈士姓名,他們犧牲時平均年齡不到23歲。這些年輕的名字背后,藏著一段段不能被遺忘的過往。
80多年前,這里曾是日軍“三光政策”下的“千里無人區”,無數英烈在反“掃蕩”斗爭中倒下。21歲的高傳紀,就是其中之一。
近日,記者與延慶區政協委員、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館長吳晨晨一同走訪這片紅色土地,眼前的景象早已從烽火硝煙的戰亂化作綠水青山的安寧。這片高傳紀和戰友們用生命守護的土地,正以欣欣向榮的模樣告慰著先烈。
跨越時光的“重逢”
走進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一張黑白照片吸引了記者的目光。照片中的青年,眉眼清亮,英氣勃發?!八褪歉邆骷o,是我們平北戰場上犧牲的一位年輕烈士。”吳晨晨告訴記者,2016年以前,這里掛著的還只是依據史料繪制的畫像。
高傳紀出生在山東濰縣的革命家庭,在父親影響下投身革命。他先是前往甘肅,后輾轉至延安。1942年,他被派往平北,擔任龍赤聯合縣第四區區委書記。來到平北的第二年,在領導反“掃蕩”斗爭中,不幸被捕,壯烈犧牲,年僅21歲。
“最初,由于史料的缺失,我們不知道烈士的樣子。當時我們特別希望有一天能夠找到高傳紀真實的照片和關于他的更多線索?!眳浅砍空f。
高傳紀來到平北后不久便和家人斷了聯系,家人并不知道他在平北犧牲。他的父親窮盡后半生一直都在尋找兒子的下落,寫信、登報、實地探訪,發動親友問遍戰友同事,始終杳無音訊,最終于1980年抱憾離世。
直到2016年,這場“雙向尋覓”終于迎來轉機。紀念館講解員在為參觀群眾講述烈士名字背后的故事時,人群中一位聽眾突然激動地喊住講解員:“同志,您講的這位烈士,和我家一位在抗戰中犧牲的親戚情況很像,我們一家已經找了他幾十年了!”
工作人員當即調取了館內所有關于高傳紀烈士的檔案資料。幾經輾轉,找到高傳紀的妹妹高云,經反復對比確認,展館里的高傳紀烈士,正是他們苦苦尋找了半個多世紀的親人。一周后,高傳紀的家人來到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并帶來了高傳紀的照片。烈士的容貌穿越大半個世紀光陰,終于清楚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讓抗戰精神薪火相傳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前夕,高云將大哥生前寫給父親的16封家書捐贈給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她說:“平北是大哥曾經戰斗過的地方,也是他獻出生命的地方。把大哥生前寫給父親的這16封家書捐獻到這里,我就了卻心愿了,因為大哥終于回家了!”
如今,泛黃的信紙上,字跡依然清晰可見,高傳紀在這些家書中,既表明了奔赴敵后戰場的堅定決心,還詳細描述了敵后斗爭的真實日常。
“親愛的爸爸,我想離開甘中,但我絕不到后方逃難,只有往前去!”這是1939年4月7日高傳紀寫給父親的一封信,在信中,他堅定地表達了自己的愿望。為了籌集路費,他當掉了被褥棉衣,徒步前往延安。
“在今天,我堅定了鐵的意志,打回老家去!再會吧,在前線上!民族已到生死關頭,抗戰已到緊要時候;怕什么流血、說什么犧牲!朋友,讓我們再會吧,在敵人的后方——游擊隊里!”高傳紀許下“再會”的誓言后,卻再也未能與親人相見。
這些家書有些用紅筆書寫,在高云看來,皆是不忍明言的訣別信。
這場跨越時光的“重逢”,看似偶然,實則必然。它是一代代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工作人員不懈努力的結果。
截至目前,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已牽頭舉辦了四屆延慶區紅色講解員大賽,為延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紅色講解員,并成功舉辦了兩屆紅色文化研討會,不斷深入對平北抗戰史的研究。
“我們始終不遺余力地宣傳英烈事跡,讓英烈墻上名字背后的故事更加完整,讓英雄的故事代代相傳。”吳晨晨告訴記者,這份堅持與努力正在不斷結出果實。在剛剛閉幕的京津冀“為勝利吹響號角”——第二屆紅色文化研討會上,他們又找到了祁式超烈士的照片。此前,紀念館展墻上的他只有一個空白的剪影。
山河煥新顏
“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無數像高傳紀一樣的革命烈士,用鮮血和生命戰勝了日本侵略者,迎來新中國的曙光。今天我們站在前輩的肩膀上,享受前人披荊斬棘換來的幸福?!闭鐓浅砍克f,這份由先烈們用熱血澆灌的幸福,如今已然具象呈現在延慶這片土地上。
80年前,這里還是烽火連天的戰場,如今這里山水相依、安居樂業。海陀山區見證了冰雪榮光,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飛燕”的17條雪道在冬奧會后成為國際級山地運動樂園,14.5公里的“海陀穿越”組合雪道吸引著全球游客。媯水河畔也煥了新顏,錯落有致的新居沿河而建,世園公園化身為市民露營、騎行的生態綠洲……如今,生態文明的畫卷正不斷鋪展,延慶區先后建成10萬余畝四大生態景觀走廊,累計完成近20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延慶正在向著創建生態、文明、幸福的最美冬奧城闊步向前。
“我想,延慶人民幸福的笑臉,正是對英雄最好的告慰。”吳晨晨說道。盛夏的艷陽,為平北抗日戰爭紀念碑鍍上一層金光。它無言佇立,默默提醒著眾人,今日腳下這片土地的幸福安寧,是革命先烈以熱血與生命鑄就。和平,這份最珍貴的禮物,當由后世世代守護銘記。(本報融媒體記者 李律杉 位林惠 劉佳政 杜曉航 滿達呼)
編輯:實習生 徐曉會(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