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白沫江畔協商忙 夾關古鎮展新顏
——四川成都邛崍市政協“有事來協商”激活古鎮發展新動能
走進四川省成都邛崍市夾關古鎮,白沫江畔,鑼鼓喧天,歡聲雷動,一場歡快而熱烈的“搶紅鴨”民俗活動正在上演。靈動的鴨子穿梭在清澈碧波間,岸邊游客爭相躍入水中追逐,歡聲笑語不斷。
這幅活力四射的場景,與夾關鎮幾年前冷清的樣子大相徑庭。
夾關鎮,這座依偎在天臺山下、被白沫江溫柔環抱的千年古鎮,因茶而興,因水而秀。然而,因缺乏新的發展動能和有效的市場切入點,夾關古鎮守著得天獨厚的山水人文資源,卻面臨著業態陳舊、活力不足、吸引力下降的困境。“如今,無論是人氣越來越旺的‘搶紅鴨’活動,還是陸續落地的特色餐飲民宿,這些改變,離不開市政協‘有事來協商’平臺的精準對接和政協委員們的智慧與推動。”夾關鎮黨委書記陳建元的一席話道出了夾關鎮實現蛻變的秘密。
為激活古鎮發展新動能,2024年,市政協將“有事來協商”平臺搭建到了白沫江畔——將熊營臨江片區作為示范站點,組織28名來自文化、旅游、農業、法律等領域的市政協委員組建“文旅發展智囊團”,圍繞消費場景打造、民俗活動升級、場鎮基層治理、生態價值轉化等開展履職。在委員們的積極參與下,一場場形式靈活的協商活動,在白沫江畔的聯絡站里、田間地頭、茶桌旁熱烈展開。
“建議明確流動攤點的準入標準和定點經營規范,為居民和游客營造更優環境。”在臨江社區,市政協常委、邛崍致高律師事務所主任張斌對《臨江社區場鎮治理文明公約》提出的合法性修改與實操建議,得到了社區的高度重視。在委員們的幫助下,一份匯聚居民、商戶、管理者共同智慧的公約迅速落地。如今走在整潔的石板路上,流動攤點規范有序,居民與游客共享著白沫江畔的從容與煙火。
市政協委員、邛崍市富林裝飾工程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徐林在常態化走訪商戶、游客后發現:古鎮缺乏高品質休閑業態,部分商戶有資源但需提升經營理念。隨后,徐林帶頭行動,主動與有潛力的經營者溝通協商,探討合作共贏模式,投資打造了“亦清歡私房菜”“南堂口酒吧”“望茶山民宿”等新業態項目,這些項目精準填補了市場空白,迅速成為人氣熱點,年營業額累計突破100萬元,帶動20余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并帶動周邊商戶營業額平均提升13%,為當地產業升級注入新活力。
“花壇雜亂、景觀無序,各自為政的設計模糊了古鎮應有的文化底色。”在參與古鎮規劃改造協商會中,市政協委員、四川遠村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馮玉元直言不諱。他提出“三保留、三升級”建議——在古鎮改造中,保留千年石板路肌理、保留茶文化靈魂、保留商戶原有營生;同時升級綠化系統、升級公共空間、升級景觀連貫性。如今,統一規劃后的南岸街,綠化景觀錯落有致,現代美學與傳統風韻在白沫江畔和諧共生。
如何擦亮古鎮文化招牌?政協委員、川劇變臉傳承人何雄將目光聚焦在古鎮民俗文化活動上。通過深入調研和協商,他提出,利用好夾關非遺資源,系統整合花燈、高蹺雜技、搶紅鴨傳統民俗,讓游客從“看熱鬧”到“沉浸玩”;用好白沫江這方“天然舞臺”,策劃水上打鐵花、水上舞龍等夜游項目,打造“日夜皆精彩”的民俗盛宴。建議迅速落地,系列民俗活動人氣持續攀升,自2024年以來夾關鎮組織開展打鐵花、搶紅鴨、民俗巡游等民俗文化活動30余場,吸引游客53萬余人次,收入4500余萬元,同比增加40%。
……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四個凝聚’重要要求,堅持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協同配合,深化委員一線履職實踐,讓協商民主的制度優勢在更大范圍內開花結果。”談及下一步工作思路,市政協主席肖瑤表示。(記者 韓冬 通訊員 秦洪婷)
編輯:實習生 徐曉會(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