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專題>第二時間

第二時間丨破除“汛”息謠言當用猛藥

——政協委員建言網絡災害謠言治理

2025年08月01日 08:47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云南鳳慶發生泥石流”“浙江溫州平陽遭遇暴雨山洪,災情嚴重”“山東菏澤‘冰雹大如碗’”“廣西隆林洪災12人死亡”……眼下正是“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我國多地出現因強降雨導致的洪澇災害、山體滑坡等災害。正當公眾目光緊鎖防汛一線時,一股“隱形洪水”——網絡災害謠言也聞“汛”而來,這些虛假信息不僅誤導公眾認知,還在社會上引發了不必要的恐慌與混亂,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網絡災害謠言為何屢禁不止?如何加強治理,共同守護清朗網絡空間?部分政協委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進行了深入解讀。

謠言為何總在極端天氣后“瘋長”?

網絡災害謠言主要表現在渲染自然災害程度,偽造洪水、河堤決口、水庫潰壩等恐怖場景,或者張冠李戴,把此前的災害視頻拼湊剪接,冒用權威部門名義發布虛假信息,不斷觸動公眾的敏感神經,無形中加劇了社會的恐慌。

“災害信息關乎生命安全與生產生活秩序,波及面廣、影響人數多。一些人為了博眼球,編造氣象災害虛假信息,很容易引發社會關注?!钡谑龑萌珖f委員、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原氣象服務首席朱定真表示,網絡災害謠言之所以能引發廣泛關注,關鍵在于其對公眾情緒的操控。

“網絡災害謠言與季節更迭不無關系,特別是在夏季,這類謠言出現較多?!敝於ㄕ娼忉屨f,我國夏季氣候多變,雨熱同期,極端天氣與自然災害頻發,為網絡災害謠言的滋生提供了溫床。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靜昇律師事務所創始合伙人、主任彭靜表示,網絡災害謠言頻發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部分網民為博取流量、牟取私利,利用公眾對災害信息的焦慮心理制造恐慌;二是個別媒體及少數人網絡素養缺失,未經核實便通過自媒體傳播片面信息;三是不法分子或少數境外勢力借災害話題煽動社會對立,企圖破壞社會穩定。

“災害發生時,公眾對信息的渴求達到頂峰,而在信息不明朗、真相未揭曉之前,各種猜測與傳言便應運而生?!比珖f委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郭媛媛表示,網絡災害謠言頻發,有社會原因也有技術原因。在流量經濟的驅動下,一些企業與個人為獲取經濟回報或社會關注,不惜拋棄社會責任感,甚至故意制造與傳播謠言。而互聯網的特性使得信息傳播的速度與廣度遠超以往自然形成的社會機制,謠言的傳播力與影響力也隨之倍增。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帥和律師事務所主任沈騰則指出了網絡災害謠言傳播的深層問題:權威信息發布機制不夠高效,信息滯后于謠言傳播速度;平臺對謠言的識別與攔截技術有待提升,人工審核存在滯后性;跨部門協同治理機制不夠順暢,如網信、應急、公安等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需進一步加強。這些問題都增加了網絡謠言產生和傳播的可能性。

網絡災害謠言會造成哪些危害?

網絡時代,“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而網絡災害謠言的危害,遠不止于信息誤導。

2020年冬季,“歐洲氣象專家預測中國將遭遇零下30℃極寒天氣”的帖文被廣泛轉發,號稱“百年未遇”,導致農民提前搶收未成熟作物,產量大幅下降,同時引發市場波動,煤炭、羽絨服價格飆升。近年來,國內部分地方出現人工降雨過猛導致“人工降災”等網絡謠言,被自媒體炒作,引發民眾對政府部門的不滿情緒。

“氣象信息關乎生命安全與生產生活秩序,錯誤信息若誤導公眾,不僅會引發社會混亂,甚至會耽誤應對災害的最佳時機,后果不堪設想?!敝於ㄕ姹硎?,如某地龍卷風謠言導致當地學校臨時停課、企業停工,雖未造成實際災害,但社會運轉成本大幅增加。更隱蔽的危害在于,網絡災害謠言會削弱公眾對權威信息的信任,形成“狼來了”效應——當真實災害預警發布時,部分民眾可能因過往謠言經歷而忽視警告,延誤避險時機。

彭靜表示,網絡災害謠言危害巨大,一方面,會侵蝕社會信任基礎,導致公眾認知扭曲,引發非理性行為,如搶購物資等;擠占公共資源,增加政府辟謠成本。另一方面,也會對公共安全造成影響,包括干擾救災部署,如虛假傷亡數據可能導致救援力量錯誤調配;誤導公眾非必要避險行為,如虛假預警可能導致不必要的撤離或忽視真實風險,威脅生命財產安全。

如何有效治理網絡災害謠言?

7月21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京發布第5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5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1.23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9.7%。隨著網民群體日益擴大,網絡災害謠言治理備受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郭媛媛認為,破除網絡災害謠言當用猛藥。其中技術制衡是關鍵,隨著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信息溯源成為可能,應加強事前監測、事中監管與事后懲處,形成完整的監管鏈條。另外,平臺企業需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應基于技術支持,自覺分擔社會責任,建立明確的謠言傳播遏制機制與路徑。

朱定真呼吁,政府主管部門、媒體及各網絡平臺應攜手合作,建立更加完善的氣象和自然災害謠言快速識別、及時辟謠與溯源問責機制,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氣象信息傳播環境。

“治理網絡災害謠言,網信部門和網站平臺間協同聯動很重要?!比珖f委員、北京金臺律師事務所主任皮劍龍認為,應建立常態化制度銜接機制??稍O立層級化溝通渠道,如每月召開政企會商會議,由網信辦傳遞最新監管政策、風險導向,平臺反饋內容治理難點;同步搭建加密信息共享平臺,實現違法違規線索、處置案例、用戶投訴數據的實時互通,避免信息不對稱。

皮劍龍還呼吁構建應急聯動響應閉環。針對突發網絡事件,建立快速響應和處置機制:網信辦即時發布分級處置指引,平臺啟動應急審核專班,同步推送處置結果;事后聯合復盤,將案例轉化為標準化處置流程,嵌入雙方日常運營。

彭靜建議構建技術防護網,推行“謠言溯源標簽”制度,要求敏感信息標注信源;開發AI謠言識別系統,對“死亡人數”“預測災害”等關鍵詞實時監測;搭建政府-平臺數據共享平臺,實現權威信息秒級觸達。

“當前網絡謠言治理的法律條款比較分散,存在罪名認定易混淆、監管責任分散、刑罰方式滯后等問題?!鄙蝌v建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訂中可考慮強化現有附加刑的適用,如罰金、沒收財產等財產刑以及剝奪政治權利等,并探索增設新型附加刑,如資格禁入,以增強懲戒力度,提高犯罪成本。

皮劍龍認為,實現法律體系的內部整合是治理網絡謠言的正確方向。應明確憲法原則下的基本法(刑法、民法典)、專門法(網絡安全法)、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的定位和效力。對“虛假信息”“謠言”“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等關鍵概念在不同法律中力求協調一致?!皸l件成熟時出臺《防范和懲治網絡傳播虛假信息條例》,提升治理的專門性和權威性?!?/p>

“隨著我國網民數量不斷增加,網民素質需提升?!惫骆卤硎?,網民作為網絡空間的主體,其素質與行為直接影響網絡生態的健康,需建立線上線下追溯機制,讓每個網民都對自己的發言與行為負責。

謠言止于智者,如何成為智者?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張興贏提示,夏季極端天氣頻發,公眾應從各級氣象部門的官方網站、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獲取權威的天氣預報信息,對來源不明或非專業氣象機構發布的信息要格外警惕。若氣象信息細節模糊,量級與官方發布信息不符,存在矛盾或夸大,就可能是謠言,切勿聽信。

(記者 李木元 王晶 劉乙潼)

編輯:實習生 李軍(輔導老師:李敏杰)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中文字幕网址在线 | 永久免费午夜福利视频 | 思思热免费在线视频观看 | 中文字老妇女偷乱视频在线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综合网 | 婷婷丁香五月欧美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