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專題>第二時間

記者觀察丨天氣預報到底還準不準?

2025年08月01日 08:49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大雨轉中雨,中雨轉小雨,三轉兩轉成沒雨。”炎炎夏日,氣候多變,本應為公眾提供便利的天氣預報,為何卻讓人感覺“越來越不準”?

其實,公眾出現這樣的質疑,主要是因為不同氣象術語定義與公眾的實際體感存在差異。以夏季頻繁出現的暴雨為例,氣象中所定義的“大雨”“暴雨”量級是基于24小時的累計降雨量:24小時降水量大于25毫米為大雨,大于等于50毫米為暴雨。從這一標準出發,天氣預報中所指的“暴雨”,并非公眾廣泛認知中急促或猛烈的集中降水,持續24小時的綿綿細雨若累計雨量達標,也可以歸為暴雨量級。

中國氣象局統計顯示,目前我國暴雨預警信號準確率已提高到93%,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提前量達43分鐘。由此可見,公眾對天氣預報準確度的“誤判”,一定程度上源于對氣象標準的認知偏差。

隨著科技進步,各類天氣預測軟件層出不窮,氣象信息也變得魚龍混雜。今年6月,多名重慶市民發現手機軟件顯示當地最高氣溫達43℃,窗外卻是陰雨綿綿。非權威的天氣預測軟件采用的數據源與算法不同,會導致天氣預報質量參差不齊。當非官方軟件預報產生錯誤時,公眾會在潛意識中將其歸咎為氣象部門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眾對官方天氣預報的信任程度。

此外,公眾對天氣的主觀感受也會加劇認知偏差。氣象預測中,各地氣象臺通常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站點數據作為預報基礎,這就使得同一城市各區域之間的天氣情況也不盡相同。正如國家氣象中心主任金榮花所說:“天氣預報本身是預測科學。”大風不是沒來,暴雨不是沒下,多數天氣不是沒有發生,只是沒有在你所在的地區發生。

值得關注的是,氣象部門正通過技術突破不斷提升預報精度。近年來,我國氣象部門聯合多機構推進AI技術應用,先后推出人工智能氣象預報大模型“風烏”、全球首個空間天氣鏈式人工智能預報模型“風宇”等。今年4月,“風烏”大模型更是提前3天精準預測到上海75年來最強臺風,登陸點預測誤差縮小至10公里量級。

在全球變暖導致天氣系統愈發復雜的背景下,天氣預測的難度無疑在增加,但隨著技術的迭代與更新,我們有理由相信,天氣預報將更精準地捕捉自然的“脈搏”,為公眾生活及社會運轉提供更可靠的指引。

(邢佳璐)

編輯:實習生 李軍(輔導老師:李敏杰)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乱在线伦视频乱在线伦视频 | 亚洲人性爱在线看不卡 | 日本一区二区高清片片 | 亚洲国产gⅴ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怮 | 亚洲全国免费性爱网站 | 午夜福利啪爽国产片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