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聚焦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為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時代坐標、價值錨點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20周年。20年來,“兩山”理念深入人心,引領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科學指引美麗中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有力促進能源行業向綠、增綠、擴綠,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綠色發展奇跡,彰顯了強大的思想偉力和實踐偉力。
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國能共享號”
“兩山”理念是推動能源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智慧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從理論維度重塑了能源與生態的關系認知,從歷史維度凝聚了能源轉型升級的寶貴經驗,從實踐維度指明了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為能源產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時代坐標和價值錨點。
在能源開發領域,“兩山”理念關系認識的三階段演進,體現尤為典型。從20世紀80年代“有水快流”大力發展小煤礦,到“十一五”以來推動建成世界最大清潔高效燃煤發電體系,再到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碳市場的發展歷程,是三階段的生動體現。“兩山”理念打破了能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的二元對立悖論,以及羅馬俱樂部“增長的極限”的悲觀預言,指明了能源與生態和諧統一的發展之路。
——提供了能源產業轉型升級的范式指引。一方面,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生態約束向內生動力轉變,生態環保規制倒逼企業技術創新和理念更新,逐步形成新的增長點和競爭力。油氣領域以新一代石油工程綠色技術推動“零碳”勘探開發,煤炭領域形成充填、保水等一系列綠色開采工藝,煤電領域超半數機組完成靈活性改造,風電光伏技術裝備實現“彎道超車”并更加注重生物多樣性保護。另一方面,生態價值認同驅動產業發展邏輯重構,改變傳統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被動適應的規律,能源企業更加注重將生態要素與生產方式整合,引領商業模式變革。塔山循環經濟園區、雅礱江流域“水風光一體化”、騰格里“沙戈荒”能源大基地等多能互補新模式,“農光互補”“漁光互補”等生態融合發展新業態不斷涌現。
——促進了能源產業綠色發展的倫理升華。“兩山”理念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形成“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重要理論,重塑能源產業價值鏈,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能源產業將生態價值納入生產力要素體系,將倫理規范轉化為能源開發的制度設計,不斷健全完善能源開發與生態治理協同的發展機制,生態補償、綠色政績考核、“三區三線”等一批政策落地見效,“綠色賬戶”等創新制度將生態保護轉化為公民行動。
實踐證明,生態環境保護不是發展的對立面,而是能源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兩山”理念有力指引國家能源集團綠色發展實踐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綠色低碳成為時代主題。能源產業需通過轉型升級、技術迭代等多維路徑,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回答好時代之問、發展之問,體現能源擔當、能源作為。
作為骨干能源央企,國家能源集團肩負能源保供壓艙石、能源革命排頭兵的職責使命,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是主攻方向。
重組成立以來,我們堅定不移沿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大路前行,同步抓好能源保供和綠色轉型,大力發展綠色生產力,當好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推動者、貢獻者。
一、 煤炭綠色智能開發引領行業。高效統籌煤炭開發利用和生態治理,推動低損化開采,增強碳匯能力,打造“生態礦區、綠色礦山、清潔煤炭”,形成“神東、寧烏、蒙東、新疆”4個億噸級綠色礦區開發格局,國家級綠色礦山占比48%,煤礦智能化發展引領行業,煤礦全員工效達全國平均5倍。高效綠色開發露天礦,在準能礦區攻克大型露天礦開發和保護協同課題,打造“煤海塞罕壩”,生態修復案例入選世界經濟論壇報告,礦山生態旅游區入選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
二、 煤電清潔高效轉型成果豐碩。堅決做好煤電大事,一體推進源頭減碳、過程控碳、末端固碳,超(超)臨界機組占比62.2%,常規煤電機組100%實現超低排放。強化煤電節能降碳,生物質摻燒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推動煤電污染物“近零排放”,首創煙氣深度減排技術,常規大氣污染物排放達到世界最先進水平。推動“高效煤電﹢CCUS”,建成亞洲最大的煤電CCUS項目。
三、 可再生能源規模質量發展換擋提速。“十四五”以來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7895萬千瓦、占新增裝機的74%,可再生能源總裝機規模達到1.4億千瓦,風電裝機規模保持世界第一。大力發展新能源,牽頭開發寧夏騰格里、甘肅巴丹吉林等國家“沙戈荒”大基地,投運全球最大開放式百萬千瓦級海上光伏項目,“國能共享號”深遠海漂浮式風電開創“綠色能源﹢藍色糧倉”自然經濟新模式。建成瑪爾擋水電站,打造千萬千瓦級“水光蓄儲”一體化基地,在建水電規模全國第一。創新發展氫能,牽頭設立中國氫能聯盟,全國最大光氫儲一體化項目全容量投產,國內首次實現綠氫耦合煤制合成氨。
四、 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走深走實。突破煤炭直接、間接液化成套關鍵技術,實現技術自主可控,加快煤炭由燃料向原料和燃料并重轉變,產品由煤制化學品向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細化學品轉變。打造重大示范項目,建成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400萬噸級煤間接液化、60萬噸/年煤制烯烴等國家級示范工程,引領我國現代煤化工產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
五、 能源國際合作向綠向新而行。大力推動清潔低碳技術和標準輸出,在10個國家布局新能源和清潔火電項目14個。建設運營南非規模最大的德阿風電項目,實現中國風電全產業鏈整體“走出去”,成為“金磚國家能源合作的典范”。建設中國企業海外單機容量最大火電機組——爪哇7號,項目榮獲亞洲電力“煤電項目金獎”等國際榮譽。自主培育的國能DCS系統成功在印尼、巴基斯坦、緬甸等項目實現應用,有效提升當地能源清潔利用水平,樹立中國企業良好國際形象。
堅定不移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
下一步,國家能源集團將忠誠實踐“兩山”理念,重點聚焦生產方式、發展方式、保護方式“三個變革”,高效做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能源安全保供和綠色低碳轉型“兩個統籌”,大力實施存量綠色增效和增量綠色做優“雙輪驅動”,全面構建“創新引領、以煤為基、多能互補、產業協同、綠色低碳、數字智能”的能源產業鏈體系。
一、 推進能源生產方式綠色智能變革。按照先立后破、通盤謀劃的原則,統籌推進新舊能源有序替代,持續增強能源生產供應能力。以2030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為牽引,深化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推進煤炭綠色智能開發,加快推廣綠色開采工藝,打造高級智能化示范煤礦。推進煤電綠色轉型升級,持續深化“三改聯動”,有序開展新一代煤電試點示范,更好發揮煤電兜底、保障、調節作用。推進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加快煤制油氣國家戰略項目建設,迭代升級煤基新材料、新燃料,提高化石能源對能源低碳轉型的支撐調節作用。
二、 推進能源發展方式轉型創新變革。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穩步推進新能源大基地建設、主要流域水電開發、海上風電基地布局,力爭2029年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突破50%。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推進氫能、新型儲能、釷基熔巖堆等新技術研發應用,全面提升能源產業鏈數字化和產品高端化水平,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融通發展。
三、 推進生態保護方式治理效能變革。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開展煤電鍋爐煙氣污染物、化工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推進運輸產業“公轉鐵、公轉水”和多式聯運,加強生產水資源梯級利用,攻堅固廢規模化利用處置技術,全力推動“無廢集團”建設。構建重要流域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綠色礦山、綠色電站、綠色化工、綠色鐵路、綠色港口建設,做好新能源建設項目植被恢復和水土流失治理。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每年建設2萬畝國家能源集團生態林,推進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作者系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國家能源集團董事長)
編輯:張準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