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聚智聚力把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山西省政協圍繞山西“十五五”規劃編制調研建言紀實
“山西要認真落實黨中央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戰略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努力在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上邁出新步伐,奮力譜寫三晉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到山西考察,為新征程山西工作精準把脈、擘畫藍圖、指明方向。
牢記領袖囑托,矢志團結奮進,緊扣中心大局,廣泛凝心聚力,成為近日召開的山西省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主旋律、最強音。省政協主席張春林表示,召開此次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旨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動員參加政協的各黨派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在中共山西省委領導下,以高質量履職進一步服務山西“十四五”規劃落實完成、“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共同致力把習近平總書記為山西擘畫的宏偉藍圖一步一個腳印地變為美好現實。
■ 調研為先 聽各界心聲
中共山西省委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要求,堅持協商于決策之前和決策執行之中,把圍繞“十五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編制涉及的重點課題列入2025年度省政協協商計劃。春節剛過,張春林就主持召開省政協專題會議安排部署,要求堅持問題導向,發揮委員主體作用,用好矩陣工作法,加強調查研究,深入了解民意、廣泛集中民智,把各族各界的思想火花匯聚成智慧火炬,為增強“十五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編制的科學性貢獻政協力量。
省政協秘書長毛益民介紹,今年以來,省政協主席張春林,副主席徐廣國、張吉福、李正印、張復明、李曉波、李青山、李思進、王立偉、閆晨曦、王蕾帶領8個專門委員會組織各相關界別委員,走訪30家單位座談交流、了解情況,開展省內外調研11次,召開專題座談會16場次,廣泛征集意見,提出對策建議,形成調研報告35件,議政發言、提案、社情民意信息91件。這項工作將貫穿全年,省政協社情民意信息開設“十五五”規劃委員建言專刊,發揮直通車優勢,及時報送政協各級組織、各界別和廣大委員有價值的意見建議,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和相關職能部門的積極采納。
省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劉海蕓說,在組織委員調研和建言過程中,將經濟領域重點課題細化為“能源體系、智算、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中部城市群、農業、文旅、對外開放”等7個方面,委員和專家學者提出89條具體建議。
省政協社會法制委員會主任郭玉璽向記者介紹,聚焦山西省“十五五”期間社會民生事業發展,通過實地考察與座談交流,問計于群眾。委員們聚焦社會民生事業發展領域特別是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婦女兒童事業、青少年事業,提出26條重要建議。
■ 轉型之路 獻政協智慧
“建設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黨中央交給山西的一項戰略任務,要進一步統一思想,保持定力,堅定有序推進轉型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引起山西省政協委員的強烈共鳴和熱烈反響。
委員們認為,從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角度看,山西省“十五五”時期是綠色轉型由實踐到全面深化推進的關鍵時期。山西省要充分發揮煤炭、新能源、煤層氣等資源優勢,構建新型能源體系,高水平打造全國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實現由傳統能源大省向綜合能源強省跨越。
省政協委員張翔認為,在實現煤炭“穩中向智、穩中向綠、穩中向效”轉型的同時,構建清潔低碳、安全充裕、經濟高效、供需協同、靈活智能的新型電力系統是山西未來的必由之路。
目前,山西正實施更為深刻的轉型——從“煤炭黑金”主導的資源型經濟,向以“算力黃金”驅動的數字經濟加速跨越。依托國家“東數西算”工程戰略布局,山西以綠色算力為支點,在太原、大同、呂梁、陽泉構筑起數字經濟新高地,為資源型省份轉型發展探索出全新路徑。
“算力已成為塑造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山西省要搶抓國家級算力資源跨域調配機遇,著力破解‘未納入國家戰略布局、算力企業用電成本偏高、算電協同發展相對滯后’等難題,將能源優勢轉化為算力優勢。”省政協委員謝華說。
省政協常委鄧蜀平提出,未來山西需要打破傳統發展模式和慣性思維,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實現產業結構的重塑,推動煤炭從高碳燃料向基本原料、高價值材料轉變。他建議,盡快布局煤化工產業園區,科學制定產業定位和產業鏈發展規劃;打造上游產業鏈,延伸拓展高價值鏈,探索生物質氣化與煤共氣化,“綠氫”與煤化工耦合聯產綠氨、醇、航油等技術,從源頭減少碳排放。
■ 民生為大 繪履職答卷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轉型發展必須牢牢守住安全穩定底線。
“圍繞人的全面發展,著力解決聚焦群眾急難愁盼既是政府責任,又與發展型消費的要求內在契合。要堅持底線思維,守住兜牢民生底線,將生產生活困難的重點群體納入重點保障范疇。”省政協常委劉志杰表示,山西省謀劃“十五五”經濟社會發展,要貫徹“民生為大”的發展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
劉志杰提出,將資金資源主要投入到人的需求、人的發展和人的保障上,已成為新發展階段促進經濟結構轉型與社會結構轉型的結合點。山西需要在規劃理念上堅持高質量發展與民生改善相協調,提高中低收入階層居民的收入,提高財政支出用于公共服務和民生的比重,提高居民消費占總需求的比重,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讓老百姓信心更強、預期更穩、消費底氣更足。
“山西各地養老事業發展不平衡。”省政協委員宋海兵認為,要加快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分級編制推動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的整體規劃,合理確定農村養老服務設施種類、數量、規模以及布局,形成結構科學、功能完備、布局合理的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設施網絡。
“婦女發展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省政協常委呂惠蘭建議,各級政府要將婦幼保健機構建設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重點項目,解決婦幼保健機構基礎設施落后、服務能力薄弱等問題。
委員們建議,全面提升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根據青少年群體聚集情況,增加體育和衛生健康公共服務供給,因地制宜增加建設學校體育運動場地,形成“15分鐘健身圈”。此外,還要加大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落實社會保障的兜底功能和保障功能,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山西省到2030年基本完成資源型經濟轉型任務,到2035年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這一目標,‘十五五’時期承上啟下、非常關鍵。”張春林表示,山西省政協各界別和廣大政協委員要錨定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山西省的重大使命任務,堅持系統觀念,持續助力山西省能源轉型;堅持創新驅動,持續助力山西省產業升級;發揮比較優勢,持續助力山西省適度多元發展;堅持人民至上,持續助力山西省社會大局穩定,為奮力譜寫三晉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廣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識、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本報記者 王泳 通訊員 張鑫)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