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陜西省政協委員建議——
打破“數據孤島” 激活文化富礦本報訊(記者 路強)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是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的重要部署。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和文化資源大省,陜西省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行動計劃,推動文化數字化建設。然而,在實踐過程中,如何有效整合海量文化資源數據,打破壁壘實現共享,是多位陜西省政協委員共同關注的話題。
省政協委員馬可為表示,雖然陜西已建成滿足文化大數據服務體系需求的省級文化專網,但相關機構在接入時普遍缺乏明確意向和驅動力。“現狀是大都‘自建自用’,導致專網使用率低下,寶貴的數據資源分散、沉睡在各家‘圍墻花園’內,無法聯通共享。”馬可為認為,這不僅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還導致數據庫重復建設極大阻礙了文化數據的整體價值釋放和文化數字化戰略目標的實現。
如何破局?針對宣傳文化機構等已積累大量數據卻利用率不高、供求脫節的問題,馬可為建議,將文化數據標注入網、參與共享的程度,納入公共文化機構“數字化轉型”的行政考核指標體系。“唯有通過強有力的制度牽引,才能有效推動數據整合與開放共享,最終‘讓這些孤島連成一片’,實現文化數字化成果的全民共享。”
省政協委員王立強則著眼于將文化數字化潛力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業發展動能。他認為,“截至目前,陜西省文化數字化的進程尚未充分轉化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實質性動力。”為此,王立強建議,結合本省實際,盡快出臺陜西省文化數字化體系建設標準及規劃方案,為各級文化機構和資源單位的數字化工程提供清晰指引。在操作層面,他提出“政府主導,機構試點,市場推廣”的模式,分批次推動文化單位、企業接入文化專網,分區域整合納管文化資源。
王立強表示,建設全省性的文化大模型至關重要,這將有效促進文化資產要素在培育文化行業新質生產力中發揮核心作用,推動文化產業向生產新模式、消費新業態、文化新應用的高質量發展方向邁進。
省政協委員姜馨將目光投向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數字化領域。她肯定了數字化技術在記錄、建檔、傳播非遺方面的積極作用,并提出了更深入的策略:對非遺項目進行科學分類,針對不同類別和瀕危程度(尤其是瀕臨滅絕的陜西代表性項目),確定優先級別并匹配適宜的數字化保護手段,實施搶救性保護。“數據庫的建立本身就是為了資源共享。”姜馨表示,借助大數據技術,文本、視頻、圖像等非遺相關資料已能實現高效加工、存儲和管理。她進一步建議,利用數字化技術推動非遺保護從靜態的平面記錄轉向與公眾的交互式、立體化呈現,以此吸引和激勵更多人成為非遺傳承的參與者、學習者,為非遺的活態傳承注入新活力。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