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民革 民盟 民建 民進 農工黨 致公黨 九三學社 臺盟 人物風采 史料縱覽

首頁>多黨合作>要聞

讓傳統文化“活”起來“潮”起來

2025年08月02日 10:09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快看!青銅面具在對我眨眼!”在重慶Jovetour沉浸式藝術體驗中心,中學生邱梓涵戴著VR設備,正與數字化三星堆文物進行互動。她伸手觸碰虛擬展臺上的青銅神樹,瞬間觸發了一段古蜀國祭祀場景,耳畔響起遠古樂聲,身旁一群“復活”的青銅人像環繞起舞。

“這就是文物擬人化系統。”九三學社社員、重慶漢米科技總經理周夢寒指著空間定位裝置介紹,通過大空間算法和動作捕捉,游客能像穿越時空般參與歷史事件。

體驗館里,近10臺VR設備座無虛席,排隊人群中“00后”占比超七成。

“五年前VR體驗館里清一色是星際探險,現在‘國風VR’已成新寵。”周夢寒向記者展示了新項目,“現在基于國產影視劇題材開發的內容,像風起洛陽、秦潮覺醒等IP項目廣受追捧,暑期青少年復玩率不斷增長。”

這種轉變背后是技術迭代與文化需求的碰撞。周夢寒坦言,“早期VR強調視覺沖擊,現在更注重文化內核的交互設計。”項目的主創團隊均來自國內阿里、騰訊技術開發團隊,不僅具有技術領先優勢,還更了解中國文化的表達方式。

“傳統博物館的‘請勿觸摸’在這里變成了‘歡迎互動’。”記者親身體驗發現,三星堆VR項目設置了多個“彩蛋”,當凝視黃金面具超過3秒,會自動觸發鑄造工藝全息演示,完成所有關卡后,3D打印機會生成專屬的文創產品。

這種深度參與模式正在改變文化傳播路徑,傳統景區增加科技內容越發吸引年輕人喜愛。“重慶的一些博物館也十分注重運用VR技術,讓文物‘活’起來、消費‘潮’起來。”談及VR技術的本地化應用,周夢寒介紹,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引入白鶴梁水下博物館VR、老地圖·老重慶MR體驗;三峽移民紀念館借助VR技術,結合館內展陳內容,將傳統制鹽流程和鹽井溝古象化石形成的過程立體化、可視化的虛擬場景復原重現,游客可通過VR體驗古代勞動人民鹽業生產的流程;在云陽博物館的新館設計中,觀眾可直接用手勢控制展柜光線,聚焦文物細節。

“‘00后’更渴望成為歷史的‘參與者’而非‘旁觀者’。”周夢寒展示了一段用戶視頻,孩子們在VR中扮演考古學家,用虛擬洛陽鏟發掘出青銅器時歡呼雀躍。

“每個定制化項目都是數字資產。”周夢寒透露,公司已與濟南市美術館、張家界市博物館、嘉定博物館、上海虹口文創園、長沙銅官窯合作開設體驗項目,計劃2年內拓展到國內200家博物館、科技館、文化街區、著名景區。

這些數字內容正形成新型文化產業鏈:敦煌飛天VR衍生出聯名漢服,三星堆互動游戲授權給教育機構開發研學課程。周夢寒的團隊也正基于項目IP開發相應文創產品,增加顧客的二次消費。

但新型文化產業鏈的模式也面臨挑戰。在一些博物館,因技術團隊更迭導致數字展項淪為“僵尸設備”。“我們采用‘技術﹢內容﹢運營’三輪驅動模式,就像電影IP開發,博物館永久保有數字版權,內容方則通過‘版權創新開發﹢持續內容生產﹢場景運營分成’模式真正讓文化成為產品,通過產品講好中國文化的故事。”周夢寒解釋道。

在威尼斯求學期間,周夢寒就注意到西方文化的數字化嘗試。法國通過投影技術開發了沉浸式莫奈藝術展,在全球范圍內興起了印象派審美,日本的teamLab新媒體藝術團隊也對日本的潮流文化輸出提供了國際傳播場景。

“技術是通用語言,但敘事必須扎根本土。”周夢寒表示,團隊正在嘗試把最新的VR、XR、AR以及AI生成視頻等技術應用到文化內容創作的傳播中,結合當下短視頻的傳播方式和體驗式的消費需求講好中國故事。

在體驗中心出口處,記者注意到一面數字留言墻。一條游客留言被點贊置頂:“在這里,我理解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科技讓我真的‘觸摸’到了時間。”或許,這正是文化“活化”的最佳注解,當年輕人開始用VR設備探索文明密碼,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便在新的維度生生不息。(本報記者 黃典)


編輯:董雨吉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自拍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 |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8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一区二区 | 中文字字幕专区在线精品乱码 | 中文字幕一本到在线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