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持續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先行示范篇章
——浙江省政協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記事
盛夏的浙江,滿眼翠綠。從余村破題,在浙江實踐,到全國扎根,為世界贊譽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成為人民群眾的幸福靠山。
在“浙里”,全省生態環境公眾滿意度連續13年提升,生態產業增加值占比顯著增加,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40年穩居全國各省區首位。20年,“兩山”理念引領浙江大地發生了重大變化。
如何充分發揮浙江的生態優勢和體制機制優勢,更好實現生態與發展、生態與民生的良性互動,是“兩山”轉化再出發的關鍵所在。近日,浙江省政協召開十三屆十六次常委會會議,圍繞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開展專題協商。常委、委員們圍繞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等議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保護 強調共識與協同
抬頭看到“天空藍”,俯首可見“碧水清”,舉目滿是“生態綠”,不斷激發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
“要構建‘全域管控一張圖’機制,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健全‘全要素全領域治污’體系,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加快打造綠色發展新質生產力,完善‘社會共富共享’機制……”成為與會人士的共識。
著眼從治污攻堅走向美麗中國,委員們認為要在污染防治工作上保持力度不減、延伸深度、拓寬廣度,擦亮優美生態環境底色。堅持標準引領,強化治污法治保障。全面梳理評估現行法規標準政策,對不相適應的要及時修訂,對尚無規定的要及時增補。堅持系統施策,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推進污染治理設施升級改造,加快補齊環境基礎設施短板。
浙江是經濟大省、能源小省,產業、能源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需要加快推動產業、能源、交通運輸“三大結構”調新調綠。為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全面綠色低碳轉型,進一步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委員們建議完善政策機制,突破改革堵點;加快技術創新,強化源頭供給;深化傳統產業綠色再造。加速新興產業生態培育;升級省級“雙碳”數智平臺;深化重點領域智慧控碳場景并創新數據要素流通機制;建立綠色低碳領域數據確權、定價、交易機制與標準,推動公共數據授權運營和企業數據合規融合應用,充分釋放數據賦能乘數效應。
除了新能源領域,浙江也在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上積極探索。運用低成本改造、場景化消費、數字化賦能等輕量化解決方案,較好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局面。看著發生在湖州、金華等地的成功案例,委員們認為這是一條具有推廣價值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今天的浙江,生態環境改善有目共睹,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美麗的生態環境不僅是浙江的亮麗底色,也是浙江“美麗經濟”的能量來源。大家清醒地知道,我們既要防止污染,又要利用好資源。
追求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兩山”理念如一支神奇畫筆改變了浙江的面貌。一個個“美麗經濟”與“美麗民生”互促共進的探索實踐,成了浙江富民增收的強大引擎。
一個景區帶動一片區域,一條線路激活一方經濟。山水資源豐富的浙江,各種登山、露營、溯溪、漂流活動成為備受游客青睞的游樂項目。火熱的鄉村旅游如同一顆璀璨明珠,在綠水青山間熠熠生輝,不僅成為當地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更書寫出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動人篇章。
委員們關注到當下的生態旅游是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的重要結合點,建議在編制旅游業發展“十五五”規劃時,把生態旅游作為專項內容進行規劃部署,制定全省域生態旅游高質量發展規劃,明確生態旅游發展目標、總體布局、重點線路、綠色標準、扶持政策等;加大對山區海島縣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工作指導和政策、項目、基礎設施、高層次人才隊伍等扶持力度;進一步統籌生態旅游發展路徑,延伸拓展浙江“兩山”共富生態旅游廊道,探索資源要素互補型發展模式,將全省“大花園”有效轉化為全域“大景區”;推進長三角生態旅游、休閑產業聯動發展。
前不久,全國首個“生態共治中心”在湖州安吉誕生——人機AI巡航、林長智保等10余個專業平臺融合成“生態共治大腦”駕駛艙,實現對“林、氣、水、廢、礦”問題智能研判、綜合處置,讓每一片山林都能實時盡收眼底、全程守護。這種以高科技構建起來的“人防﹢技防﹢智防”三防體系,正是浙江發揮自身優勢,以數字賦能精準防護的生動實踐。從精準防護到整體提升,從數字治理到系統修護,浙江不斷迭代生態文明治理體系。美麗浙江生態底色更加鮮亮。
著眼培育“兩山”實踐主體,讓社會各方的參與有說頭、有甜頭、有奔頭,形成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委員們還建議推行“企業生態積分制”,對綠色標桿企業給予稅收、信貸優惠,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引導企業積極參與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創新“村民入股﹢保底收益”模式,讓農民成為生態紅利的真正受益者,實現共同富裕。
20年,在“浙里”見證生態與經濟的雙贏,感受綠色發展的強勁脈動,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正在之江大地徐徐展開。
(記者 鮑蔓華)
編輯:實習生 李軍(輔導老師:李敏杰)